“一会儿有亲戚来‘走人户’,我得赶紧把香肠、腊肉拿出来切起,免得到时候忙不过来。”2月3日下午,南川区水江镇古镇村一户农家的厨房里,大铁锅里腊肉飘香,72岁的段后芬老人忙前忙后。
每年,从正月初二起一直到过大年,段后芬老人家都会接待许多前来“走人户”的亲戚朋友。老人说,“走人户”是他们大家族的传统。春节期间,除了上坟祭拜老祖先人,就是亲戚之间互相串门走动。“以前我和老伴也要出去走亲访友,现在年纪大了,就变成了小辈们来给我们拜年了。”
以前“走人户”要送盐,现在多送礼金
下午5点左右,院子外突然一下热闹起来,段后芬老人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儿,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向大门处走去。
“勤一,快进来坐。”大门外,段后芬老人的老伴韦述古老人已经迎了上去。
“舅爷,这是我自己喂的鸭子,没得啥子拿得出手的,不要见外哈。”一位长相憨厚的农村汉子笑呵呵地把装在口袋里的活鸭子递给韦述古老人,老人接过“见面礼”,连忙把客人迎进家门。
韦述古老人告诉记者,农村人“走人户”都“兴”拿点“人亲”(见面礼),礼物不论贵重,都是心意。“旧社会时大家条件都不好,送包糖、送点酒就是心意,实在没有,送包盐巴也是可以的。”
老人说,这些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大家生活条件都改善了,“走人户”除了送鸡、鸭和腊肉、香肠等土特产外,城里回来的小辈们,干脆直接给他们老两口礼金。“说是不晓得送啥子,就让我们自己去买,我们年纪大了没得啥子想要的,他们能来家里坐坐,就高兴。”老人和好久没见面的外侄霍勤一说起这些,眼睛有些泛红。
主人要留客人吃饭,还要送客人“杂包儿”
为了款待侄儿勤一和他媳妇,段后芬老人准备了满满的一桌菜,饭桌上除了常有的鸡、鸭、鱼肉外,还有自家做的腊肉、香肠。她告诉记者,家里每年都要为过年准备一头大肥猪,并腌制成了腊味,作为过年期间的桌上佳肴。
傍晚6点半,段后芬老人家的堂屋里飘着阵阵菜香,大家开始上桌吃饭。
“儿子们天天嚷着让我们去城里生活,我们不想去,城里吃点青菜都要上街买,麻烦。”饭桌上,韦述古老人和侄儿勤一喝着小酒拉着家常,段后芬老人趁大家不注意,把侄儿媳妇喊进了里屋。
“勤一他媳妇,这是给孩子的压岁钱,快拿到。”老人从衣柜里翻出了红包,并往侄儿媳妇衣服口袋里面塞。“舅娘,孩子都这么大了,不用给了。”“那怎么行,这是规矩,快拿到!”
吃过晚饭,外侄勤一和媳妇就要往回赶了,这时段后芬老人又不知从哪里拿了一包东西出来,“这些是今年的香肠、酸菜,你拿回去尝尝新哈。”
送走客人,两位老人告诉记者,农村“走人户”,客人在告别时,主人一般会让客人带点东西回去,这是礼尚往来。“我们称之为‘杂包儿’。以前用纸包着,现在用塑料口袋。家里有什么就包点什么,也是一点心意,一点人情。”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