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颖是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这是他新的身份。1月26日早上,他便忙活开了,当天活不少:一是上报低保资料,二是整理社区空巢老人信息,三是搜集2-3家辖区企业的经济数据。去年,南岸拿出3000万元,将公益性岗位由社区分散管理变为区内统筹开发,极大缓解了困难群众的就业压力,几个月时间,该区通过政府购岗的方式,统筹开发出公益性岗位1219个,1023名困难群众已在社区成功上岗。
24岁的王思颖就是其中之一,大专毕业已有两年的他,因为父母早亡,家境特别困难,就业也一直不顺,不是帮快餐店送外卖就是为服装店举牌子,时有时无的收入,让他与婆婆的生活举步维艰。
去年9月的一天,在街道办理手续时,社区工作人员向他介绍了这个岗位,王思颖顿时眼前一亮,“工作稳定,离家又近,可以照顾婆婆,很适合我”,便报名应聘。被录用后,经过几天培训便成功上岗,每月扣除730多元的五险后,还能拿到1250元固定工资,他相当满意。
南岸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公益性岗位并非新鲜话题,但由于重庆市各区县的公益性岗位一直由社区分散管理,社区财力的不足导致公益性岗位的“公益性”很难落实。
以南岸区为例,区财政每年对每个岗位补贴5000元,这既无法保障一个员工的基本工资,也不能解决其劳动保险,因此对就业困难群体来说吸引力不大。
为解决这个问题,南岸区去年从财政拿出了3000万元,对公益性岗位进行统筹开发,力求还公益性岗位的公益本质。
凭借充足的资金保障,该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相当顺利——不到一年时间,就开发出清扫保洁、守楼护院、停车收费、居家养老等公益性岗位1219个,截至目前已有1023名困难群众成功上岗,其构成是:“4050”人员527名,低保人员478名,高校毕业生18名。
“公益性岗位并不是‘铁饭碗’,仅仅是个过渡。”该负责人说,公益性岗位的合同期限只有3年,在此期间,人社局将为岗位人员提供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更扎实的劳动技能,并将合适的人员推荐到更好的企业中去,一方面“授人以渔”,帮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实现公益性岗位的循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