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重庆市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面积25.98万平方米,通过改扩建方式新增149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成12.05万平方米、3347套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在分阶段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去年中央、市、区县累计投入膳食资金约4.3亿元,惠及学生约92.2万人……
“在去年市委、市政府实施的22件重点民生实事里,重庆市将这三大工程作为教育民生的重要工作来抓。”市教委主任周旭表示,广大农村的基层教育,代表着教育的“末端”,只有努力提高“末端”教育的质量,才能逐步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均衡化。
1
新建149所农村寄宿制学校
“让山里娃像在城里念书一样”
“要是在以前,遇上这样的下雪天,好多娃儿都来不了学校哟!”
1月8日,在海拔928米的南川大有镇中心校,望着窗外纷飞的雪雨,校长张俊禁不住感叹起来。
距离县城55公里的大有镇,是南川区的贫困镇。该镇共有4个村落,幅员面积达12.9平方公里,但常住人口仅七八千人,地广人稀。
“学校一半以上学生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来上学,沿途路况非常复杂。”张俊告诉记者,最远的云地村学生要走5个多小时山路到校;住子母村的学生,则要穿过一片茫茫的原始森林,有时甚至有野猪出没。
不过,当天在学校整洁明亮的教室里,760名学生一个也不少。
这,得益于重庆市大力推进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原来,去年9月,由市里投入200多万元新建的学生宿舍楼正式投入使用。新宿舍楼共有37间寝室,每间住8-12名学生,350个山里娃从此不用每天走几个小时山路来上学了。
其实,这所学校的变化,仅是重庆市广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一个缩影。
“由于重庆市是大城市带大农村,二元结构十分突出,过去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村孩子,特别是大山区的农村孩子,每天来回翻山越岭几小时上下学,十分辛苦,且不安全。”市教委主任周旭介绍,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从2006年开始,国家对西部教育投入最大的基建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在重庆市全面启动。去年,市委、市政府更是决定将此作为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22件民生实事之一来抓。
按照国家“农村中小学低、中年级学生上学单程一般不超过2.5公里,高年级学生上学单程一般不超过5公里”的规定,重庆市通过整合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治理工程等项目,一大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截至目前,重庆市已累计建成212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其中2013年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面积25.98万平方米,新建149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基本解决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住得下”的问题。
除了解决农村学生上学不便的困难外,依托寄宿制学校建立的一系列教育管理机制,还可以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看管等问题。
目前,在重庆市各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普遍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配备了家长式的教职员工。如在黔江区沙坝小学、开县白泉中心校等寄宿制学校,每位教师领养着3-4名“爱心儿女”,这种还原家庭式的教育,让寄宿制学校成为一个大家庭,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都从中得到普遍提高,行为习惯也得到很大改变。
此外,将一些中心校建成寄宿制学校,也更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1月7日,在黔江区南海中心校寄宿学习的陈小小,正通过学校的远程教育平台学习地理知识。而此前,原在双岩村小读书的他从未见过电脑。
“以改扩建的方式增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有利于改变一些路途遥远和农村留守儿童的上学条件和住宿条件,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阳光、快乐。”周旭表示,市教委将通过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持续推进综合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力争让农村学校逐步走上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之路。
2
“校校有食堂,人人有午餐”
营养改善计划惠及92.2万名学生
周一粉条肉丝、番茄炒鸡蛋、豆芽汤;周二糖醋排骨、豆干炒芹菜、紫菜蛋花汤……
1月9日中午,记者看见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清平小学食堂外的小黑板上,写着本周菜谱。
300平方米的食堂里,几十张桌子排得整整齐齐,700多名学生正在就餐。只见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上满是笑意,个个吃得津津有味。
“自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后,孩子们的体质有了明显改善。”校长徐崇怀告诉记者,以前由于山路遥远,学校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只能吃上早晚两餐,做早操时甚至有学生晕倒。
去年9月,建成寄宿制学校后的清平小学新修了标准食堂,冰箱、消毒柜、碗橱等一应俱全,还配备了5名专职炊事员。每周菜谱也会随着时令季节和营养要求,按照“一荤一素一汤”的基本标准来搭配。
“以前总担心孩子在学校吃不饱、吃不好。”刚从广州打工回来的家长刘洪军说,营养改善计划解决了不少家长多年来的心病,大家在外面干活也安心。
“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之前,我们对全市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进行了一次普查,发现不少农村孩子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状况,家庭特别贫困的农村孩子营养不良状况更为严重。”周旭介绍,因为农村孩子的身高、体重等健康指标都不如城市孩子,所以需要特别关爱。
早在2010年,重庆市就启动了“学生营养促进工程”。2011年,国家又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把黔江、城口、丰都、武隆等12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县纳入试点范围,按每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每天3元钱(全年200天)的标准,给予营养膳食补助。对未纳入国家试点的区县,市级财政每年投入不低于2亿元的资金,对其实行奖补。
作为22件民生实事之一,去年,中央、市、区县累计投入重庆市膳食资金约4.3亿元,惠及学生约92.2万人,实现了国家试点区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覆盖,基本实现“校校有食堂,人人有午餐”。
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等问题。市中小学保健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农村男生、农村女生7-15岁年龄组营养不良检出率与2009年相比,分别降低了4.96、4.56个百分点,身高分别平均增长2.03、1.82厘米。
3
3347套农村教师周转房竣工
乡村教师告别“蜗居”和“走教”
“快请进!”
1月10日,记者走进巫山县雪花小学特岗教师彭亮位于学校操场边的家。
这是一套农村教师周转房——35平方米的房间被粉刷成温暖的淡黄色,里面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厨房、阳台和客厅,简朴却实用。
今年26岁的彭亮,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彭亮通过重庆市特岗教师考试,到雪花小学任教。然而,雪花小学条件的艰苦,尤其是住宿条件的简陋,曾让彭亮不止一次想要离开。
“学校原有的教师宿舍是30年前用土砖修的旧房子,雨天漏雨,冬天透风。”彭亮告诉记者,只有十来个平方米的房间,每间要挤3名教师。
去年1月,学校的18套周转房投入使用,18名教职工每人都分到一套,每月只需要象征性地付1元/平方米的房租。搬进周转房后的彭亮将女友接来,买了家具布置停当,有了“家”的感觉后心也就定在这里了。
“要把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作为改善民生、办好教育的一项重大工程来抓。这样才能使农村学校教师招得进、留得下、稳得住、教得好,才能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周旭介绍,这就是重庆市实施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的目的,它对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长期从教具有重要作用。
2011年之前,根据调查摸底,全市有农村中小学校5275所,农村中小学校教师15.9万人,其中特岗教师4803人,支教教师1750人。但农村学校教师住房不仅数量少,有的还是危房,不少农村教师需租住民房“蜗居”,或者每天来回坐车进行“走教”,不仅经济压力大,也不利于对农村寄宿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安居才能乐业。
自2011年起,市发改委、教委、财政、规划等部门建立联系协调机制,优先安排最边远、最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全市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和生活用具的配备标准……2013年,建成12.05万平方米、3347套农村教师周转宿舍。
“2013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这项工作的力度,预计到2017年,全市将投资7.5亿元,完成1.5万套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周旭介绍,为规范和加强教师周转宿舍的使用管理,市教委还出台了《重庆市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各区县分别制定了管理细则,对租住条件、租金等加以规范,以确保农村教师周转宿舍的公益性和周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