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是橘红色,果肉看上去也如柑橘,没想到吃起来让人酸掉大牙!”
“这其实是我们生态园从西班牙引进的红柠檬!”2013年12月的一天,在巴南区鱼洞街道云篆山村的上田生态园内,红柠檬、梨橙、“不知火”等日常难得一见的水果挂满枝头,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摘果游玩,生态园老板熊晓梅也义务当起了解说员。
“市场上的普通柠檬5元一斤买的人少,而这红柠檬10元一斤还挺抢手。”说这话的是生态园流转前这片土地的主人之一、年近60岁的村民张春华。说起现在的生活,张春华非常满意:现在他不仅有一份固定的土地流转金,作为生态园的长雇工人之一,每月还有近2000元的固定工资,收入是以前的几倍。
“类似张春华这样的农户不在少数。”巴南区一负责人说,作为主城九区中农村面积最大、城乡二元结构最突出的区,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破解“三农”问题,这些年,巴南区在努力探索一条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社区化“三化”并举的城乡一体化新路子。
农业产业化,覆盖98%的农户
“城乡一体,首先是缩小收入差距,但必须依托强大的产业能量。”巴南区农委主任何先平说,以往,巴南也在不断地推进农业产业化,但效果不甚理想,原因有三:一是没有跳出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的桎梏,对市场的判断和预期不准确;二是没有注重区域间的统筹协调发展,造成内部竞争和区域产业发展差距过大;三是产业形态以农业生产为主,缺乏一二三产的联动。
认识到这些问题后,巴南区的农业产业化理念开始悄然转型。
首先,基于置身主城、农村面积最大的区情,巴南选择了服务主城、获益主城的实施路径。其次,产业布局注重全域化,使无论是近郊还是边远镇街,都能够接受辐射和带动。第三,推动一二三产的高度融合。
基于上述理念,一个统领巴南区城乡的全域产业构架得以形成:生态农业长廊、有机农业带、休闲农业体验带、万亩优质蔬菜和万亩花卉苗木产业带、高效特色产业带。
紧邻上田生态园的荷韵生态园就是巴南推进产业带建设后,休闲农业体验带上新近涌现的一颗“明珠”。
“我们这个生态园总共流转了土地1500亩,走的是休闲观光农业的路子。”荷韵园负责人陈勇介绍,和过去土地上栽满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不同,现今这片土地上,栽满了桑葚、车厘子、葡萄等附加值较高的水果,园内还养殖了品种繁多的鱼类,非常适合市民进行摘果、垂钓等休闲活动。生态园自去年2月开园以来,已接待市民数万人次,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效益是过去传统产业的数十倍之多。
在生态园盈利的同时,当地农民也受益良多。由于对果园、鱼塘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巨大需求,不仅众多当地村民有了工作机会,还吸引了一些临近村社农户前来“应聘”。2013年,生态园用工量就达到8万人次,共支付农民工资300余万元。
目前,该区农业产业化的规划覆盖了51万农民,占全区农业总人数的98%。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获得的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高达40.3%。而从地域上看,五条产业带的规划建设纵贯巴南全域,覆盖全区20个镇街。
农民职业化,有技术自然能找钱
“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改变了巴南的传统农业形态,还直接加速了农民的职业化进程。”在巴南区农委副主任胥文怀看来,土地流转后,农民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但如果不加以引导和培训,让其拥有一技之长,那么,想要实现他们的持续增收就是“痴人说梦”。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巴南区顺势而为,以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农民田间学校为载体,围绕蔬菜、茶叶、水果等产业进行试点,逐步在全区建成20个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100所农民田间学校,大批量掌握不同技术的生产能手得以涌现。
如今在整个重庆都声名远播的梨乡二圣镇,几年前,梨子还是当地农民在田间地头漫不经心种下的“副业”,收成好坏大家并不上心。但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区里开展的培训,解决了影响梨子品质的技术问题,又帮助大家成立专业合作社逐步打开市场。二圣镇集体村村民沈成莲通过田间学校的培训,自家种的9亩早熟梨每年都在增产,今年的种梨收入已超过5万元。
而在集体村,曾长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如今逐渐回流,当起职业农民,全村现有400多名职业农民,其中100多人获得各类种植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整个巴南区,年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以上,年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人以上。
农村社区化,不仅是公共服务的延伸
四室两厅的居室有120平方米,水电气路样样配套,村办公室和健身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推窗即见……2013年,巴南区跳石镇滩子口村村民曾柄权一家过上了这样的小区生活。准确地说,曾家现在住的叫“幸福农庄”。
2012年以来,巴南区陆续建成的“幸福农庄”引起外界的关注。目前,全区已建成3个“幸福农庄”,近2000农民过上了小区生活;另有8个“幸福农庄”在建。
“之所以被称之为‘幸福农庄’,除了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小区没两样外,还与其独有的经营功能有关。”巴南区农委负责人认为,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是城乡统筹的一个硬性指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大量职业农民聚集,对设施完善、靠近产业的居住地有了刚性需求,这是“幸福农庄”存在的基础。
于是,巴南区借机实施农村社区化,将其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让所有“幸福农庄”的规划点,都处于农业产业化区域内。
按照规划,未来的巴南区,在五条产业带的推动下,产业程度较高、聚集人口较多、居住条件较优的地方都将陆续建起“幸福农庄”。最终不仅要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各项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还要让这些农户都住得安心、放心。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让我们未来发展的信心更足了。”何先平说,巴南真正的“三化”同步推进始于2012年底,目前还处于产业化大发展,职业化、社区化配套推进的阶段。
“无论如何,我们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三化’,彻底打破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坚冰’。”何先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