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泥土路,发展无门路”,几年前人们这样形容合川区大石街道金钟村。这个小村地处嘉陵江的一个拐弯处,因三面临江不通公路,经济落后,村民收入低。金钟村很多人不甘心这样过下去,其中就包括村党支部副书记唐雪松。这位40岁的汉子,大专毕业后留在了村里,是村民眼中“有担当、有魄力的能人”。
从2008年底开始,两年准备,两年建设。2012年,一条4.5公里的水泥路在他的带领下修通了。公路通村入社,村里的蔬菜、枇杷等农产品运了出去、电联,光棍小伙纷纷娶了媳妇……
“不通公路的历史要在自己这里结束”
“过去出村的泥巴路让人下雨一身泥,晴天一身土。”唐雪松回忆说。金钟村因为地方偏远,交通不畅,很多年轻人纷纷到沿海打工。
唐雪松没有外出打工。他在村里从砂石开釆做起,逐渐经营建材,再到承接小工程,年收入达到10万元,成了当时村里的“富翁”——但因为不通公路而吃的苦,却让唐雪松铭刻在心,村里不通公路,大伙收入低,打光棍的小伙都能凑够一个球队了……
“不通公路的历史要在自己这里结束,不能留给儿孙!”带着这样的念头,唐雪松下定决心,要为大伙修一条通往外面的公路。
自费20多万元修公路
2008年底,唐雪松被推选担任金钟村一社社长,一上任他就与社员们商量着手修路。
一提到修路,村民们都摇头,“修路这事,之前那么多能人都想修,可谁修成了?”
原来,修建出村路需要占用另一个村的耕地,但就“补偿”这事与被占地的村民一直谈不拢。
这次,唐雪松是下定决定要把事情干成,他磨破了嘴皮说尽了好话,最终与邻村那几户村民达成协议,他自己先行垫付了近2万元“补偿金”。
两年后,金钟村党支部换届,唐雪松当选为支部副书记。他多方争取,修建4.5公里的毛坯路得到了上级的资金补助。但这条路的预算为57万元,而上级补助只有39万元。唐要松默默掂量着,村里不富裕,老百姓要筹齐18万元不容易啊;可指标来得不易,前期工作也做了这么久,不能让金钟村的第一条公路就这样搁置!
一番思量,唐雪松决定,自己贴钱把这条公路修好。从前期的修建毛坯路,到后期按规划实施路面硬化,唐雪松一共自贴20多万元。看到这一情景,村民们也被他带动起来,纷纷出钱出力。不到一年。这条金钟村通往官磴村的路修通了,乐开了花的村民把这条路称作“雪松路”。
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
金钟村村路通了,如今,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增加到了6480元。
为了更好地带动村民致富,唐雪松又动员村民将800余亩河滩荒地租出去,种植特色玉米,仅这一项,每年就为村民增加收入近30万元。目前,唐雪松正带领村民发展两项特色产业——枇杷种植和1000亩优质蔬菜种植基地。
今年7月久旱不雨,唐雪松又出资2万元,为村民购置临时抗旱设备,免费提供给老百姓使用。为预防干旱和灌溉需要,唐雪松建议,村两委未来三年以社为单位,修建小型提灌站、大小型蓄水池,解决特色农业用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