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大渡口区九宫庙街道创新社区居民潘红从社区干部罗隆萍手中领到了临时救助金200元钱。潘红本来有1200元退休金,因肺炎住了一次医院,就入不敷出了。“这钱虽不多,可刚好能把我那几天的吃饭、吃药问题对付过去,来得太及时了。”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民政局以“建设人民群众满意民政”为目标,积极回应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潘红领到的这笔临时救助金,只是群众得到实惠的一例。
今年全市支出临时救助金2.2亿元
够不上低保标准,但家里稍有不测,生活就降到贫困线下——在重庆市,还有不少像潘红这样的低保边缘家庭。
今年,针对低保边缘家庭缺乏保障,特别是因遭遇突发事件出现家庭难以解决的临时困难问题,市民政局加大了临时救助力度,市级财政安排临时救助资金1亿元,各区县财政也加大了对临时救助的支持,对遭遇重大车祸、疾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低收入家庭及时进行救助,使他们能够走出困境,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据市民政局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共实施临时救助1.45万户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2.2亿元。
低保认定条件进一步修订,基层工作更科学
近日,针对群众对提高低保保障准确度的要求,为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使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市民政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制定出台了《重庆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件认定办法》、《重庆市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审批规程》和《重庆市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规范》,对低保的认定条件和程序、申请和评审进一步作了明确和优化。
“新的政策更科学,我们基层操作起来更容易了。”大渡口区九宫庙街道低保员肖建说,以前,重庆市规定低保对象的居住地必须与户籍地一致才能申请低保,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随着人口流动性加大,不少困难群众已经人户分离。而新政策规定,申请低保对象以居住地为准,“实行一个月下来,基层扯皮的少了,我们办起事来更简单,低保对象更加满意。”
明年全市建三级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比对机构
同时,为保证“不应保不保”,重庆市还探索建立了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比对机制,与公安、人力社保、房管、金融等部门和机构配合,对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开展比对。
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明年,全市将建立三级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比对机构。市一级的为重庆市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认定中心,经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授权,将户籍、机动车、就业、保险、住房、存款、证券、个体工商户、纳税、公积金等方面的信息全部联网,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无法再用“障眼法”混保骗保。
区县则成立核查比对分中心,街镇将成立核查比对工作站。申请人提出低保申请后,首先由街镇自行组织核对,再上报到区县,由区县民政局核查。对于所有区县上报的低保对象信息,市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认定中心将每个季度过滤一次,动态核查。
有了这个核查认定中心,需要对全市112万城乡低保对象、10多万廉租房保障对象等社会救助对象进行经济状况核定时,工作人员上网一查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