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中,晚唐最精美的龛窟如何能被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来?又该怎样为一尊尊石刻造像留下“身份登记照”?
由重庆出版集团和大足石刻研究院联手打造的《大足石刻全集》正在进行前期的考古调查,这一国家级出版项目将全面记录重庆市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如何记录、怎样记录,才能做到客观、真实?是关注大足石刻的读者们最关心的问题。
12月3日,记者来到项目组工作现场——大足石刻石门山采访,为读者进行揭秘。
全方位研究大足石刻
已刻不容缓
“由于大足石刻是摩崖造像,千百年来裸露于空气中,目前已进入高速风化期。保护、记录、全方位研究大足石刻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已经刻不容缓!”《大足石刻全集》编纂项目组负责人、重庆出版集团美术出版中心主任郭宜向记者介绍。
《大足石刻全集》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于2011年正式立项,预计2015年面世。
该书是一部全面记录和研究大足石刻遗存现状和各种历史信息的权威文献,也是“大足学”考古学研究领域的重大项目。
据介绍,《大足石刻全集》将采用严谨的考古手段,利用先进的测绘拍摄技术,以文字记录、考古测绘图、图片等为主要形式,首次以考古报告的形式对大足石刻进行全方位、科学、客观的记录。
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刘贤高告诉记者,早在2003年,该院就启动了相关的考古调查工作。“这项工作的难度在于大足石刻与北方的石窟不同。所以,之前发表的北方石窟的考古报告,我们无法参考借鉴。”
据了解,《大足石刻全集》项目组前期团队的工作人员大约有50多人,后期还将在全球范围内聘请考古、历史、艺术、民俗等方面的专家,对《大足石刻全集》的内容进行查实,并进行专题研究。
最精美龛窟考古测绘图
两人半年时间完成
考古测绘图是《大足石刻全集》的重要内容之一。
刘贤高向记者展示了大足北山第245号龛——“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测绘图。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是继承唐代佛教系统的大足北山石刻造像中最有代表性的龛窟之一,被称为中国晚唐最为精美的作品。
记者眼前的这份测绘图,完整、客观地记录了“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的真实现状。线图中,该龛500多尊人物造像无一遗漏地被勾勒出来,细节上的衣纹褶皱、装饰图案等都历历在目、清晰可辨。
刘贤高告诉记者,为了制作测绘图,工作组选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基线近景摄影测量和3D扫描技术对龛窟进行拍摄扫描,采集数据。“一个龛窟要拍摄几百张甚至上千张图片,才能采集到完整的数据。”
刘贤高说,这份“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测绘图的数据采集来自1000多张图片,然后由两名工作人员绘制了半年的时间才完成。
据介绍,目前,工作组已经完成了北山佛湾及多宝塔的1200多张测绘图。
工作人员拍摄不以
“哪个角度最美”为标准
在石门山,《大足石刻全集》拍摄组的工作人员正在对洞窟中的造像进行拍摄。
与平常拍风景照不同,工作人员的拍摄不是以“哪个角度最美”为标准。
《大足石刻全集》拍摄组组长、重庆出版集团美术出版中心副主任郑文武告诉记者,熟悉摄影技术的人都知道,拍照都会出现透视,“但我们对图片的要求是没有任何透视,以保证能客观地呈现石刻造像的现状。”
通俗地说,如果把我们常见的美丽风景照说成是“艺术照”的话,那这些照片就是大足石刻的“身份登记照”。
要完成这些“身份登记照”并不容易。郑文武为记者打了个比方,“我们先要对石刻进行定位,找到一个中心点,进行拍摄。但如果是面积较大的龛窟,只找一个点肯定就不行,中间的佛像能保证是正面,但旁边的就不一定了。”
郑文武说,因此,工作人员就需要寻找很多个中心的点,才能完成一个龛窟的拍摄。“比如北山第20号龛窟的‘千佛壁’,它高8.19米,宽4米。‘千佛壁’前面的巷道只有不到2米,我们没法后退找更适合的中心点,只能近距离拍摄。”
工作人员一共拍了60张“千佛壁”的照片,再通过截图的方式进行组合,最终才完成了“千佛壁”的“身份登记照”。
郑文武告诉记者,市民熟悉的千手观音,在修复之前已经完成了“身份登记照”,修复完成之后,将再为其拍照。“修复前后的照片都将放在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