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文物抢救保护成果展不仅全面展示了我国为三峡文物抢救保护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看到了重庆直辖16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白鹤梁文物保护工程难度最大
在长达20年的三峡文物抢救性保护过程中,遇到最困难的项目是什么?在长江三峡文物抢救保护成果展上,三峡博物馆馆长程武彦告诉记者,涪陵白鹤梁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无疑最为艰巨。
据考证,白鹤梁是一座天然石梁,位于靠近涪陵长江南岸的大江中,是一个长约1600米、宽15米的袖珍小岛,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水枯的时候,才露出水面。白鹤梁刻上了十几尾石鱼,题刻170多段,计3万余字。与水文有关的题刻100多处,记载了唐代之后共千余年间的70多个枯水年份。白鹤梁题刻是世界江河水文的最早记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三峡大坝蓄水175米后,白鹤梁题刻将永远淹没于近40米的江底。
白鹤梁一定要保护,这样的共识不难达成,但困难的是如何保护?“全国的文物、建筑、结构等方面的专家经过多年的攻关,淘汰了无数的方案,最终‘无压容器’方案脱颖而出。”程武彦介绍,这个方案充满了想象力:运用现代技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博物馆——白鹤梁水下题刻博物馆,对白鹤梁进行修复和加固,让它能在江底长久留存,使其成为全球唯一水下非潜水到达的遗址类现场展示的文物。
抗战遗址保护等取得实质性进展
“前六批‘国保’,仅有红岩村、桂园、育才学校3处抗战遗址入选,这次有20处,涨幅惊人。”日前,市文物局局长幸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抗战遗址大批量“升格”保护,是重庆市申报全国第七批“国保”工作的亮点,也成为重庆市文物保护的一大特色。
“1986年,重庆经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直辖后,文物保护的范围、领域从重庆主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这个点,不断扩大到重庆辖区整个面,成功实现以抓三峡文物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整体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转变,抗战遗址保护、红岩文物保护、古街古镇保护等都取得实质性进展。”幸军指出,今后一个时期,重庆市将加快建设具有重庆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体系,形成“一圈”(主城)、“两片”(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两线”(长江三峡库区、渝东南地区)文物保护工作格局,“我们相信,在全市的共同努力下,西部文博高地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