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找水挖开尘封溶洞
石家镇石家社区党支部书记周彬介绍,持续1个多月的连晴高温天气,导致石家镇3万多亩农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袭击,石家社区4000多居民基本用水问题,只能靠全镇唯一一台消防车到镇外拉水勉强维持。周彬是土生土长的石家人,他打探到一条重要的水源信息。
石家社区集镇附近,曾有一个名为“贺家洞”的溶洞,深处可能有暗河,找到暗河,用水问题就能得到解决。8月3日,周彬带人到贺家洞找水源,但洞口在上世纪60年代修公路时被填埋,因洞口在路基下不能使用炸药,周彬等人只得手工开凿,经过3天的努力,终于打开的一条通往洞内的缝。
深处藏锅灶是战时食堂?
周彬进入贺家洞,里面全长约2公里,内宽二三十米,高数十米,有很多支洞。穿过100米的溶洞景观后,周彬终于看到了苦寻的暗河。
再往里走周彬惊奇地发现,里面竟是一副战时食堂的模样:20多个灶台和硝池均匀的分布在洞内,灶台呈圆形,跟土家族煮饭的灶台一模一样。灶台为块石砌就,并用泥土粉刷了台面,灶台口径直径小的60厘米,大的150厘米左右,不过大多都是大灶台。
灶台中只有两三个受损,其余均保存完好,安上锅就能烧火煮饭。灶孔里还有些残存的炭灰。
“灶台、水池,都保存得很完整,就像有人在这里生活过一样。”周彬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在老一辈口中得知,清朝时这些东西都存在了,还有军人守护,难道这里真的是战时食堂?
锅里煮火药食堂是兵工厂
“锅里煮的不是饭是火药,这个食堂其实是个兵工厂。”当地村民周成亮,回忆他父亲和爷爷都在洞里干过,其实那是个炼硝的地方,在清朝就有了,至少有200多年历史。周成亮的父亲今年76岁了,他说,炼硝需要一种特殊的泥巴,而这种泥巴只有贺家洞里才有,所以就将炼硝的地方建在了贺家洞里。
老人说,父辈介绍,鼎盛时期洞里几百人炼硝,吃住都在洞里,不过当时炼硝属机密,外面很少有知道真相。硝池是就地挖掘而成,口径在30至50厘米之间。
周彬称,硝土开挖地和炼硝地方,面积共计达2000平方米。如今,炼硝点附近能找到炼硝留下的硝渣等材料,附近还有用来搭建床铺的石块和木棒。
专家称保存完好国内少见
“这处洞穴火药工坊遗址群,从形态看始于清朝,保存如此完好国内少见。”湖北省土家族民俗专家、利川市文博馆拥有多年考古经验的考古专家谭宗派,看过这处火药工坊的部分图片,他说,川东、鄂西一带是最早用熬硝生产火药的地方。
谭宗派分析,制造炸药需硫磺、硝土、木炭。武陵山区喀斯特地貌恰好有天然硝土,土家族人就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1000年前就开始为制造炸药提供原材料。
谭宗派说,贺家洞火药工坊遗址群保存得如此完好,和它建在山区天然溶洞有关。工坊废弃后,地处偏僻山区很少人去,自然减少了破坏的机会。
“小锅应该是做饭的,1.5米大锅则用来熬硝,20多口大锅,在当时规模已算不小。”谭宗派说,贺家洞火药工坊遗址群较好地保存了古代制硝工艺流程原貌,对研究明清时期的矿冶开采具有极高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