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残胃癌不是腹腔镜手术禁忌症”,完成国际上单中心最大宗病例1500多例,发明腹腔镜手术器械8件,主持制定了中国《腹腔镜胃癌手术操作指南》
编者按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释放科技创新的潜力,才能推动区域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10月12日,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即将召开。作为我市科技创新的最高荣誉,科技奖包括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将对我市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175项成果进行表彰。他们,也代表了2012年度我市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
从今天起,重庆日报将打探科技奖部分成果,让读者了解和认识这些前沿的高、精、尖,感受这些创新成果给经济社会带来的诸多变化。
即使是中晚期胃癌,不仅可以采用成熟的腹腔镜手术,还能“请”机器人做手术,术后5年生存率能超过50%。由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余佩武教授研究团队承担的“腹腔镜胃癌手术新技术临床与基础研究”项目,获得2012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90%胃癌患者属于中晚期,手术难度大
据了解,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
“传统开腹胃癌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以腹腔镜手术为主的微创外科是胃癌治疗的理想方式。”余佩武说。
据介绍,腹腔镜最早用于做胆囊手术。用于做胃癌手术则难度相对大,技术要求高。
而且,有别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我国 90%胃癌患者都属于中晚期,手术难度更大。
“寻找最佳手术路径、彻底清扫淋巴结以及安全消化道重建,是开展腹腔镜胃癌手术的三大关键技术难题。”他坦言。
主持制定中国《腹腔镜胃癌手术操作指南》
据介绍,自2004年1月起,余佩武的研究团队就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腹腔镜胃癌手术系列研究。
“最开始没有经验可循,只有自己摸索,原本传统开腹手术只要三四个小时,但我们做一台腹腔镜手术,最多的时候要耗费七八个小时。”余佩武称,不过,经过多年的研究,其研究团队最终成功创建了腹腔镜胃癌手术系列关键新技术,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彻底清扫淋巴结,也得以有效解决。
过去,医学界认为残胃癌(即做过胃癌手术以后复发)不能做腹腔镜手术,但通过反复研究实践,他们在国际上率先突破腹腔镜胃癌手术禁忌,成功开展了残胃癌腹腔镜手术,首次提出“残胃癌不是腹腔镜手术禁忌症”的新观点,并在国际上该领域最权威的杂志《内窥镜外科》上发表。
据统计,目前,西南医院已完成国际上单中心最大宗病例1500多例,并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腹腔镜手术器械8件。从临床应用来看,腹腔镜胃癌手术在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和5年生存率等方面都比传统开腹手术有明显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受中华医学会委托,主持制定了中国《腹腔镜胃癌手术操作指南》,这一指导性标准,推动了我国腹腔镜胃癌手术广泛规范化开展。”他表示。
率先开展机器人胃癌手术
“在我们这里,不仅是医生亲自操刀,还可以‘请’机器人来做手术。”余佩武介绍,2010年,西南医院通过引进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率先在国内开展机器人胃癌手术。
“腹腔镜图像能放大3-5倍,‘达芬奇’能放大10-15倍,所以,可以进行更加精细的手术操作。”他说。
截至目前,西南医院已经完成了160多例机器人胃癌手术,引领国内胃癌手术发展的新趋势。利用机器人做手术,他们还远程直播了3次,供国内其他医院学习和借鉴。
“如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在美、日、韩以及欧洲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国内只有12家医院引进了16台。”他说,虽然目前在国内腹腔镜仍是胃癌手术的主要手段,但未来5-10年,将有机器人为更多病人服务。
“所以,我们也希望利用自己临床优势,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发国内首台手术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