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上午,老舍先生的长子、原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携家人来到北碚,先后参观了四世同堂纪念馆、梁实秋纪念馆等北碚抗战文化景点。舒乙称,北碚近年来建立了很多纪念馆,这是重庆文化的亮点,是文化传承的具体体现,北碚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主动担任“解说员”
据了解,这是老舍旧居自2010年11月24日正式更名为四世同堂纪念馆后,舒乙第二次来到北碚。
当天,舒乙一行在北碚每到一处,都会仔细倾听讲解。在四世同堂纪念馆,舒乙还主动当起了“解说员”,为夫人于滨和女儿舒悦作起了介绍。“70年前的秋天,我第一次到北碚,一住就是6年。”舒乙称,1943年秋,母亲胡絜青带着他和姐姐舒济、妹妹舒雨,从北平辗转来到重庆与老舍团聚,一家人定居在蔡锷路24号(即如今的天生新村63号,四世同堂纪念馆处)。
“之后我在朝阳小学插班读三年级。”舒乙回忆说,两年后,小妹舒立也在北碚出生。对他们一家而言,在北碚生活的这段经历是难以忘怀的,虽然时隔几十年,但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记忆犹新,并现场手绘了记忆中的旧居图。“屋子的格局基本没有变,不过以前破旧多了,老鼠也多,有时还有蛇。那时屋子周围也有很多植物,比如竹子和芭蕉。”
舒乙还透露了老舍在创作中的一些细节,“父亲晚上写作喜欢用一盏金属座带玻璃罩的煤油灯照明,但他一般不会熬夜。完成每天的创作后,就会坐在床头抹骨牌玩,那是他一个人的游戏。”
将赠齐白石真迹
参观完纪念馆内陈设后,舒乙又带领家人在老舍先生的雕像前行了礼。“雕像做得很逼真,因为当年父亲曾在同样的地方用同样的造型拍过照,我一看到那雕像就有一种亲切感。”舒乙告诉笔者。
在谈到对北碚的印象时,舒乙称,抗战结束后,自己随家人迁回北京定居。此后几十年间,他也曾多次来北碚,虽然熟悉的景色几乎变了样,但是城市的文化根基还是很牢固。“这次我来也了解到,北碚如今建立了很多纪念馆,来纪念当时文化界人士的居住、生活、工作的情况,这是重庆文化的亮点,是文化兴国、文化传承的具体体现。我觉得北碚做得很好。”
据了解,舒乙曾于2010年将《四世同堂》手稿影印本,和日文、法文等9种版本的《四世同堂》小说提供给四世同堂纪念馆收藏。舒乙还表示,将赠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螃蟹图给该馆,因为其母胡絜青是齐白石的弟子,老舍先生也收藏了不少齐白石的佳作,“在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挂上齐白石的真迹,再合适不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