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然而,散居在秦巴山脉、武陵山脉层层叠叠大山深处的群众,行路、吃水、上学、看病、安居、致富,无一不难,脱贫之路格外沉重。
群众期盼所指,就是政府努力所向。2013年开始,重庆启动新一轮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全年计划搬迁20万人。
“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落脚点就是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多次深入扶贫搬迁现场调研,他强调,要将群众自愿、得实惠作为根本前提,将统筹兼顾合力推进作为基本要求,将“稳得住、能致富”作为工作目标,把这项“民生所指、民心所向”的工作做实做好。
坚持群众主体——
搬不搬、建啥样、怎么建,件件工作大家商量
8月12日,太阳火辣辣。在重庆边远的秀山县,石堤镇楠红村龙潮土搬迁安置点掩映在竹林中,20多栋三层小楼已基本完工。
县镇村干部请来10多名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商议垃圾处理的事。“既然大家都同意,那就建个垃圾池,两天清理一次。”村支书周胜良话音一落,大伙纷纷鼓掌。
扶贫搬迁,受益的是群众,主体也是群众。让群众参与、表达、决定,好事才能办好,实事才能办实。
“搬不搬、建啥户型、自建还是统建、重要基础设施等都由群众一事一议商定,搬迁名单、补助标准、资金使用等均向群众公示。”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罗清泉说,政府主要通过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基础配套引导和组织搬迁。秀山未来3年规划117个安置点,其中28个根据群众合理意见做了调整。
“这次我们说话真管用!”村民龙菊云说,不少好建议现在都看得见了,比如前后房屋间距离由8米变成10米,8栋相连改为2栋相连……
今年10月,村民们将喜迁新居。眼下周胜良正琢磨,建成后群众如何自我管理,“管和建一个样,都得大伙商量着来。”
直面群众关切——
资金、价格、质量、设施、服务,桩桩事务悉心筹划
扶贫搬迁,群众关切多,首先是“钱从哪来”。
“难题在哪,就从哪下手解决。”重庆出招:建房费政府补助一块,群众自筹一块。通过统筹易地扶贫、财政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资金,市级以上补助达8000元/人。同时,打包农林、水利、交通等农村建设资金,打造基础设施。
彭水县岩东乡雁来居安置点上,搬迁户汪贵海打量着一天天露出眉眼的新居。“三居室,90平方米,总价不到9万元,划算!”政府补助2.4万元,其余老汪自筹。搬进新居,老宅基地复垦,通过“地票”交易能得七八万元,抵得上购房支出。
质量绝不能打折。采购石子水泥,也要经乡里把关;县里请来监理员,村民选出监督员,轮番盯着现场。
顺应群众期盼——
科学选址、产业扶持、就业培训,项项举措力促安居
“以前山上不通公路,到村委会得走两小时,如今坐车进城也就40分钟。”在黔江区石会镇中元村二期安置点,刚搬下山的杨远淑说,现在机会多,老公干建筑,一年能挣近10万元,自己也准备去村子农场打工。
高山农户搬迁下山,不只想住新房子,最大期盼在于脱贫致富。重庆将后续发展与搬迁同步规划推进。全市今年已启动500多个安置点,基本都选址在城镇郊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周边或农村集镇。
中元村下山后渐渐找到发展路子。他们借着青山绿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立股份合作社,还建起“开心农场”、银耳加工厂,村民就近打工门路多了。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7100多元。不少新搬迁村民正想着参加区里的就业培训。
未来3年,重庆将有50万高寒山区贫困群众搬迁下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