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委会《意见》这份总纲性的文件为渝东南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护与发展将成为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正如《意见》中指出的那样,发展生态旅游将成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接下来的重中之重。
但多位参与人士却告诉记者,交通瓶颈、特色不特和人的素质,已隐隐成为制约这项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渝东南地区亟待借力政策,做好旅游发展规划,促进生态旅游做大做强。而三大战略任务也呼之欲出,它们分别是打破交通瓶颈、发展生态旅游和做好扶贫开发,三大任务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人的素质提高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既相互促进又互为依托。
1、打破交通瓶颈为发展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渝东南地区的高速公路虽然已全线贯通,但那仅仅是县与县之间实现了通达,交通体系还远谈不上完备。
市交委主任滕宏伟称,“由于交通体系及投资政策等原因,渝东南地区城乡交通分割较为明显,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行政村公路通畅率仅64%,通客车率也只有81%。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很多行政村是由几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而道路仅仅通到了村委会所在地,许多村民的出行还要靠走,运输也要靠肩挑背磨,这对发展经济是极大的制约。”
渝东南与长江三峡、湖南张家界、贵州梵净山、黔东北的少数民族景点衔接,旅游资源丰富,如果能进一步打开通道,对下一步的旅游资源开发大有裨益。
在市交委的规划中,首先是构建大区域旅游交通要道:重点推进酉阳至沿河、秀山至松桃、黔江至恩施、武隆至道真等高速公路建设,增强渝东南旅游景区和贵州梵净山、湖北恩施、湖南张家界等景区的整体联系。到2017年,将新增高速公路81公里,进一步畅通渝东南对外联系通道,吸引更多外地客源。
其次,强化旅游专线公路建设,特别是重点建设武隆仙女山、黔江小南海、酉阳桃花源等旅游公路,提高游客通达便捷程度,形成“城景快捷通达、景景环线串联、指示标识完备、停车服务配套”的旅游交通体系。
此外,农村公路和农村客运建设也提上议事日程。在农村公路建设上,至2017年建设行政村通畅工程6000公里,新解决414个行政村通畅,使行政村公路通畅率提高至95%,同时实施撤并行政村通达工程2100公里,使撤并行政村通达率由目前的79.3%提高至100%。在农村客运上,则建设乡镇客运站70个,农村招呼站740个,对具备条件的地区逐步开行农村客运线路,实现农村地区居民安全便捷出行。
2、以民俗风情为特色深挖文化内涵
交通条件的改善,固然有助于渝东南景区间的串联,但如果没有特色,这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却要打上大大的问号。
前不久,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罗兹柏曾应邀到秀山考察、调研,他本来对秀山花灯充满了浓厚兴趣,但当地政府对花灯文化内涵挖掘得不充分,让他大失所望。
“秀山花灯是一种很具有民俗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该仅仅是个表演,更应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不能搞成形式大于内容。”罗兹柏说。
在他看来,渝东南的生态旅游必须挖掘更充分的文化内涵,并以民俗风情为特色——除秀山花灯外,彭水苗家的《娇阿依》、石柱的土家风情,都值得好好挖掘,但可惜的是,目前这些地方除了打“生态牌”外,似乎还没有沉下心思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些原生态的东西一定要保持好,通过适度包装呈现出来,这样才有唯一性,从而有可持续性。”他说,做旅游不光是做景区,文化、解说、故事都要配套,而不能仅仅是一个博物馆式的陈列,那样就没有互动,游客提不起多大兴趣。
除了打好民俗牌之外,渝东南的亲水性也有待开掘。“乌江画廊不像长江这种大江大河,一定要重视打造亲水性,水上休闲项目、水上表演等都还需要好好包装,让游客充分参与进来。”罗兹柏说。
3、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与景区旅游相联系的是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尽管发展态势不错,但由于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一些农户匆忙上阵,各方面素质还需要提升。
相关人士表示,游客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待人接物和卫生习惯上,与城里人的习惯和要求还有差距。
“这要通过培训来解决。”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说,市扶贫办每年的培训资金超过1亿元,培训人数超过10万人,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热,这方面的培训力度还将不断加大。
旅游不仅是绿色经济、朝阳产业,而且是带动性非常强的产业——我市目前发展了177个乡村旅游接待村,参与农户达1.6万户,仅夏天3个月时间,户均增收便超过3万元。正因为如此,旅游业被市扶贫办定义为下一轮战略性的扶贫支柱产业。
“在渝东南的主体功能区定位中,有一项是打造扶贫开发示范区,事实上,作为全国先行先试的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地区,我们有意将这里打造成为全国第一个以生态为主导、以旅游为支柱的扶贫开发示范区,其中生态旅游以及乡村旅游都是重要内容。”刘戈新坦言。
示范应当如何理解?
具体而言有5条标准,一是基础设施、社会保障都要在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地区中起到引领作用;二是旅游产业对整个地区的带动性、对老百姓的增收有主导作用;三是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得到培训,都能有一技之长,能稳定就业;四是在对外开放上,能吸引大量城市资本参与开发,能吸引城里人进来消费;五是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专家建言
渝东南“一区五县”
现代服务业大有潜力可挖
在新的定位下,渝东南“一区五县”中,除黔江外,看似只有生态这一张牌可以打,同质化倾向严重,实则不然,各区县都能找到适宜自身发展的主导产业。
“总体要求是,从过去高耗能、高耗水的产业转变到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宜的产业上来。”重庆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廖元和说,其中现代服务业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开掘。
他说,渝东南的一二三产业比重是10.6:45.1:44.3,和全市的比例大致相当,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动辄80%以上的比重相差甚远,即便是与巴西、阿根廷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第三产业的比重也落后25-30个百分点。
那么,具体应发展哪些产业呢?
廖元和认为,以前民间用“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形容渝东南的偏远和条件艰苦,但随着渝湘高速、渝怀铁路通车后,这种情况已有显著好转,特别是未来渝怀铁路复线通车后,渝东南地区将成为重庆至华南的重要节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和仓储运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以渝东南中心城市黔江来说,电子零部件生产、农产品资源深加工、职业教育等都是其值得考虑的产业,廖元和的理由是,作为中心城市,黔江有辐射带动整个片区的责任,要通过一定的加工工业壮大区域经济,吸引周边劳动力并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
武隆,除旅游和高山蔬菜外,可适当利用铝土矿资源,发展铝土矿深加工。
秀山,优质金银花及深加工要继续推进,还可以利用三省交汇的地理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锰矿深加工。
彭水,除烤烟外,可以充分发挥水利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积极发展以水电为主,风电、火电等配套发展的清洁能源产业。
此外,石柱的优质黄连、酉阳黑山羊以及铅锌矿,都是有可持续性的优质产业。
廖元和说,经济总量不仅仅取决于工业,武陵山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必须重视山地林业,特别是在物流通道打通后,可充分利用重庆的气候优势,在冬天时向西北、东部输送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这对于经济总量的增加同样具有巨大作用。
区县反响
“十分期待新定位下的渝东南”
对这个新定位下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渝东南各区县的主政者有何期待?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主要负责人。
“五大功能区划分带来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秀山县委书记代小红表示,多年以来,不少人执着于GDP的增速、增量,在明知不会成功的情况下还不惜一切代价引进工业企业,结果留下了一堆烂摊子。
酉阳县委书记陈勇对此深有同感,他告诉记者,从工业立县到生态立县,酉阳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在这期间吃过苦也吃过亏。最后总结出,将地处渝东南的酉阳与主城或城市发展新区中的区县进行比较,无异于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谈到下一步的发展思路,代小红认为,“秀山要利用生态优势打造武陵山的‘药都’。”目前,秀山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7万亩,这给中药材深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今后,在第一产业上,秀山要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实基础;在第二产业上则倾向于发展食品、饮料、服装等加工业,以及适合武陵山区的小农机生产;第三产业则以旅游为主,注重包装、策划与营销,改变渝东南旅游资源“养在深闺无人识,只缘身在武陵山”的局面。
陈勇则说,“旅游业将成为酉阳的支柱产业,农业、工业都将围绕着旅游来发展,例如配合观光旅游,发展花卉苗木、蔬菜水果等。在工业上则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延长旅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第三产业上则可利用生态优势打造养老产业,从而打造旅游产业集群。”
“石柱原来的发展思路就是‘生态立县’,因此我们在生态保护发展这方面是很有基础的。”石柱县县委书记郑平说,以黄水为核心的民俗生态旅游大景区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时机。此外,该县正拟对原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村经营组织提档升级,发展更多的像“东田药业”和“老川江”这样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在矿产业方面发展高品质的石英矿和高端电子玻璃等资源优势型环保企业。
彭水县主要负责人介绍,彭水将进一步开发阿依河、乌江画廊水上休闲运动、摩围山、郁山古镇“四大特色旅游区”,并且积极发展特色矿产资源深加工产业,将彭水建成全市清洁能源基地,同时做大做强“烟、芋、薯、畜、林”五大特色主导产业。
武隆县委书记刘新宇说,去年武隆旅游及其相关产业产值,在全县GDP中所占比重已超过50%,吃上旅游饭而脱贫致富的群众超过10万人,旅游业已真正成为武隆的主导产业。“过去这些年,武隆坚持不引进化工等污染企业,才保住了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今后,生态保护更是成为渝东南各区县的首要任务,我十分期待新定位下的渝东南,相信未来的渝东南会越来越好!”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六大主要任务
1把黔江作为重点开发区加快建设。
2大力保护生态环境。
3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4发展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
5大力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业,将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旅游经济强县。
6建设武陵山扶贫开发示范区,大力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调整人口布局,重点引导区域内超载人口向“一圈”转移,规划用10年左右时间,引导转移人口80万,常住人口减少200万,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包括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武隆县、彭水县等6区县(自治县),面积约1.9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64万人,定位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全市少数民族集聚区。
规划用10年左右时间,引导转移人口80万,常住人口减少200万,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加强扶贫开发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相结合,引导人口相对聚集和超载人口有序梯度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