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天异常炎热,在渝中区图书馆背面的一栋老楼里,知了在窗外上聒噪,回廊间树影斑驳,偶尔有工作人员夹着文件匆匆走过。很少有人知道,这栋并不显眼的老建筑曾是国民政府外交部,现在,这里已成为渝中区文管所的办公用地。
今年,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入选重庆第七批“国保”,大半个世纪前,它是如何见证抗战时期外交世界的风起云涌?
外事活动因抗战需要而变更
位于解放东路征收局巷6号的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属于渝中区望龙门街道辖区。该建筑始建于清末民初,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曾为巴县衙门之巴县议会房的左楼。一楼一底,楼上有回廊,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
“这里曾是国民政府最重要、地位最高的政府部门之一。主要执掌管理国际交涉,以及关于在外华侨、中外商业等一切事务。”渝中区文管所所长徐晓渝介绍,1938年至1946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在渝期间,设有亚东司、亚西司、欧洲司、美洲司、条约司、情报司等12个部门,在对外关系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自卢沟桥事变以来,苏、美、英、法等3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馆随国民政府西迁而移设重庆。在渝期间,外交部的外事活动因抗战需要而变更,与各国的关系也有所不同,如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因同盟关系而建立外交,互派使节,如与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因处于敌对状态而与其断绝外交关系,使领馆相继裁撤。到1943年,在渝使领馆已由1936年的101处减至82处。
签订新约,重庆放了3天大假
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外交部与外国发生的条约关系共有20多个。其中,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与平等新约的签订,成为反法西斯阵营和中国对外关系史上的大事,也使重庆载入中国外交史册。
有文献记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主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废除不平等条约。1942年4月23日蒋介石通过宋美龄在《纽约时报》发表《如是我观》一文,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的不平等条约,由此开始了中国的废约谈判。
经过漫长的谈判,1943年1月11日,“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和换文”,由两国代表在华盛顿签字;同日,“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条约与换文”由两国代表在重庆签字,它们分别被简称为“中美平等新约”和“中英平等新约”。新约强调,中美、中英是平等的主权国家,缔约双方重视两国人民间的友好关系,并愿共同致力促进人类平等关系的发展。
新约的签署,让举国上下无比振奋,1943年2月5日至2月7日,重庆还专门为此放假三天以示庆祝。
“当时的重庆热闹无比,家家户户都悬旗结彩。蒋介石、何应钦、于佑任等国民党党政要员及社会知名人士相继发表广播演讲,盛赞平等新约的意义及影响。”市文物局专家介绍,庆祝包括音乐、戏剧、电影、演讲、座谈会等各种活动。群众一边看着庆祝新约的烟火,一边高唱新约歌:“五十年革命流血、五年半作战牺牲,挣断了枷锁……”当时,在夫子池广场还举行了庆祝大会,上万人的游行队伍走到两路口后才解散。
整整三天,重庆人民歌颂着自由、和平与独立,如今,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歌声,似乎还能在外交部旧址的老楼内,找到一些隐约的音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