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宫,一方神奇小天地,农村孩子对它的向往一如对童话世界的憧憬。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对课外活动的需求无疑更加迫切。由于经济、交通、师资等条件限制,孩子们基本上没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班、兴趣班,这不仅直接局限了他们的眼界开阔度,农村孩子在情商、创新、自信等方面,也容易输在起跑线上。
乡村学校少年宫这一专为农村娃提供课外活动场所的平台,在巴渝大地悄然出现。我们看到,在美术兴趣室里,孩子们亲手绘成的一幅幅素描、水彩画跃然纸上;在趣味活动室里,孩子们对弈棋盘一较高下;在手工制作室里,窗花在孩子们手中神奇绽放……
怎么办? 重庆400多万农村娃课外活动几乎是空白
“每到节假日,村里的孩子就上房摸鸟、下水抓鱼,非常危险,特别是一些留守儿童,相对封闭的生活容易造成他们性格内向。”涪陵区蔺市镇中心小学校长徐舟告诉记者,蔺市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家庭不富裕,家长文化素质也不高,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处于随波逐流状态。比如一些孩子想学绘画、舞蹈,但因城里学习班费用高又离得远,只能望洋兴叹。
“农村家长与城市家长的心是一样的,都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酉阳麻旺镇中心小学学生家长何兴芬用当下一句很流行的话形容了自己的心情——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她告诉记者,由于经济、交通等条件限制,儿子基本上没有机会参加培训班、兴趣班,放学后也没地方去,农忙时帮着家里干活,农闲时就在家里看电视,课外活动几乎是空白,“对于城里孩子,娃儿羡慕得很。”
在农村儿童课外活动阵地设施薄弱、工作队伍缺乏、载体抓手单一的现实条件下,如何解决农村孩子教育资源不均问题?2011年,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从民生角度出发,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由中央财政安排24.5亿元彩票公益金,计划建成800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思路是:依托农村中小学现有场地、教室和设施,进行修缮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器材;依靠教师和志愿者进行管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普及性课外活动。
在重庆,16岁以下农村未成年人有400多万。“要让全市少年儿童同享快乐天地!”乘着这股东风,我市决心下大力气搭建农村育人新平台,探索建设重庆特色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至今两年时间里,乡村学校少年宫以飞快的速度在重庆乡村遍地生花。
目前,我市已建成87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另有54所正在建设中。这14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就是要在全市的乡村学校中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今后,还将逐步实现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全覆盖。
怎么建? 把少年宫建成孩子们追梦的地方
我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由市文明办、市财政局、市教委共同实施,为完成“为孩子们种下梦想的种子,进而培育他们的梦想”这一重要职能,乡村学校少年宫坚持了3个建设原则——
活动项目要丰富。打造以特色实践活动为中心,德育、体育、艺术、科技制作4个系列合一的活动阵地。其中,特色实践活动场所包括剪纸、草编、陶艺、面塑等功能室;德育活动场所包括图书阅览、经典诵读、电影放映、主持播音等功能室;体育活动场所包括球类、棋类功能室和练习场等;艺术活动场所包括书法、绘画、器乐、合唱、舞蹈等功能室;科技制作活动场所包括电脑动画、科技制作等功能室及操控场地。
开放时间要多。在正常学习时间,每天放学后1小时要开放;每周二、四下午大课间为各兴趣小组集中活动时间,实现课内、课外的对接;周六、周日定时开放,实现少年宫和学校的联合。
教师队伍要广。这包括管理和辅导两支队伍,除学校管理者参与少年宫管理外,各校教师根据自身特长,需申报一项或多项项目,担当相应项目的辅导员;此外,学校还应积极聘请当地的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人员、大学生村官、志愿者担任兼职辅导员,开展特色活动,进行义务辅导。
对孩子们而言,少年宫的意义非常简单,那就是由政府提供场所、器材、教师,让孩子们自己凭着兴趣去学习、去追梦的地方。所以,在这里学习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快乐。
为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市文明办、市财政局、市教委在建设中,还重点抓住了三大环节:一是活动设计环节要体现地域原则,或继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弘扬民间艺术,既有学校特色,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技能。二是活动组织环节要体现兴趣原则,或全员参加,或以兴趣小组形式参与,或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特长。三是活动管理环节要体现制度原则,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对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孩子予以“挂星”,评价结果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评价,并记入学生成长档案。
怎么玩? 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以读养德
如今,少年宫这个过去只有城里孩子才能享有的场所,在农村地区的乡镇学校也变得随处可见。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孩子们在乡村学校少年宫里体验艺术的魅力,感叹知识的神奇,追寻快乐的足迹,农村孩子一样有了追梦的机会。
梁平县蟠龙镇中心小学创建“书香少年宫”,充分利用午间、活动课,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传承书法教育,让学生在高雅的文化熏陶中长知明理。
各乡村学校少年宫还通过组织开展声乐、舞蹈、曲艺等辅导活动,成立形象设计、服装搭配、种花养草、布置房间等生活教育兴趣小组,提升农村孩子的生活品位和审美素质。
“山歌唱响中国梦,一人唱来众人合,唱响呀中国梦,歌唱农村新呀面貌喂……”在江津区李市小学,无论高年级低年级,学生们都有几首拿手的山歌,张口就能脆生生地唱响校园。
六年级二班学生杨惠棱告诉记者,以前,放学后的时光及假期对她来说,单调而无意义,只有一个字——玩。两年前,李市小学建起乡村学校少年宫,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旱码头山歌”的传承基地,学校把山歌与少年宫建设相结合,聘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锡前定期为孩子们教唱山歌。从小爱唱歌的杨惠棱头一个就报了名。在少年宫里的点滴进步,都让杨惠棱变得更加自信、开朗。“我学会了好多歌,还当上了领唱!”
一些乡村学校少年宫还提倡生存教育,提升农村孩子的劳技素质。
涪陵区蔺市镇中心小学就成立了泡菜腌制兴趣小组,让孩子们学习如何将本地特产胭脂萝卜制作成泡菜。
六年级学生刘真加入泡菜腌制兴趣小组一年了,说起泡菜来头头是道。“我们每周制作一坛泡菜,将切好的胭脂萝卜放进盐水坛后,还要加仔姜、青花椒、红辣椒提味,一周后就能取出来品尝了。味道好的,还送到学校食堂,让全校师生都尝尝鲜。”
刘真在少年宫学到的这一技之长,让70岁的爷爷刘和顺赞不绝口。“胭脂萝卜是咱们涪陵特产之一,镇里流传着一句老话:哪家哪户没有几个泡菜坛子,就证明这家的媳妇不会持家。”刘大爷说,自己曾担心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制作泡菜这一流传几百年的老传统会失传。见娃娃们腌制的胭脂萝卜像模像样,他放下心来。
空间上由学校内向学校外延伸、时间上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内容上由文化教育向综合实践延伸的转换。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启动以来,我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已经初步形成“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课外活动模式。
南岸区大兴场小学开辟“开心菜园”,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种菜采果,当一当“菜农”,学一学“果农”,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大渡口区茄子溪小学带领孩子们到江边挑选、捡拾卵石,根据卵石材质、外形、纹理进行卵石作画;
黔江区沙坝中心学校与沙坝乡猕猴桃基地合作,将60亩猕猴桃基地作为学校的社会活动阵地,让孩子们体验采摘猕猴桃、修剪桃树枝;
九龙坡区驿都实验学校将川剧引入少年宫,让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石柱县黄水镇小学教孩子们学土家女儿绣、土家锣鼓、手工剪纸、激情腰鼓,一项项土家族的传统技艺成为该校学生们纯熟的手艺;
酉阳县麻旺镇中心小学教学生们制作油茶汤、绿豆粉、米豆腐、酿豆腐、油粑粑、凉拌马齿苋等土家特色风味小吃;
……
利用这些城市学校可望而不可及的乡村资源,民风民俗成为乡村学校少年宫最鲜活的校本、课本教材。
小书法家、小画家、小作家、小音乐家、小君子、小淑女……在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熏陶下,孩子们在潜移默化地变化着,他们的成长总让家长和老师惊喜连连。在学生家长周雪萍看来,乡村学校少年宫最大的好处,除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更重要的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我也行”、“我不比城里孩子差”。
各乡村学校少年宫组织农村孩子学科技、学劳技、学文艺、学体育,达到了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以读养德的目的,实现了农村孩子多年渴盼而一直不能实现的进少年宫的梦想。乡村学校少年宫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花钱少,依托农村学校现有资源,不另起炉灶、不重新建设,花小钱办大事,符合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二是覆盖广,场所布局与学校合二为一,做到了哪里有学校,哪里就有活动场所。三是受众多,坚持公益性、普及性原则,面向全体孩子免费开放,每个人都可以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学生参与率高。
可以确信的是,在同一片蓝天下,农村孩子的童年与城市孩子一样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