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放假,商场里人太多了!”9月19日是中秋节,家住沙坪坝的周女士逛完街后,忍不住抱怨。中秋节本来是一个很美好的节日,可除了放3天假、疯狂购物,周女士确实没有感到它的美好在哪里。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重庆市孔子儒学研究会会长鲜于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不能体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那就失去了过节的意义。
中秋节之前,中央纪委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发出了《关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的通知》,在媒体网民的犀利监督下,高档月饼变得“烫手”、公款吃喝显得“扎眼”。
中秋节的奢靡之风得以扫荡,但我们应该如何找回中秋节文化的内涵,如何回归传统?
要回归节日的本质,我们首先应该明白这个节日的来龙去脉。
鲜于煌称,中秋节与春节、清明、端午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古为“祭月拜月、庆祝丰收”的时刻。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周礼·春官》中,意为‘仲秋’。”鲜于煌告诉记者,而“中秋节”则是在后来的《唐书·太宗纪》中出现,《西湖游览至余》中更是记载了古代人如何过中秋:“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鲜于煌表示,古代人送月饼、吃月饼,是表达美好的心愿和对自然的喜爱,是一种纯洁美好的感情,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古人有‘年年岁岁多少节,最好不过中秋节’的说法,人们经历了春夏的辛苦劳作,中秋之时,稻谷丰收,一家人围在一起过节,是最温馨的时刻。”
鲜于煌呼吁,媒体要多宣传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过节的民间习俗。“比如在古代,重庆人过中秋要‘祭月’、‘走月’。‘祭月’就是在中秋之夜摆上瓜果、新米,对着月亮祭拜;‘走月’是我市土家族的习俗,男男女女月下相会,跟着月亮走,对唱山歌。”
鲜于煌表示,市民应多了解这些民间习俗,体会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别让美好的中秋节变成了简单的购物节、送礼节和放假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