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9月19日电(记者李惊亚)贵州农民工
杨美学靠背背篼、卖烤豆腐积攒的几万元办起了慈善助养院。七年来,他为60多位老人送终,助养院却一直面临着被取缔的无奈处境。此事引起广泛关注后,在社会各界共同推动下,目前,助养院搬了“新家”,身份也正式“合法化”。
9月18日,对于55岁的杨美学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结束七年非法身份,“贵阳市云岩区杨美学敬老院”正式挂牌。过去,每每谈起助养院,杨美学都会流眼泪,而今天,他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为了这一天,杨美学等待了太久。2001年,家住贵州纳雍县的杨美学到贵阳打工,靠背背篼、卖烤豆腐为生,他看到城市里很多空巢老人、农民工无人照顾,于是,在2006年,杨美学不顾妻子和儿子的反对,把一家人在贵阳打工卖豆腐积蓄的8万多元投入这家“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
“虽非父母,胜似爹娘”,这是贴在助养院墙上的八个字,也正是杨美学内心写照。七年来,杨美学先后接纳了120多位老人,并亲手为其中的60余个老人养老送终,其中年纪最大的101岁。他的助养院收费没有标准,能给多少给多少,有近半的老人是他无偿赡养的,对于无儿无女的老人,去世时全是杨美学操办后事。
开办养老院需要社会相关机构的批准证书、消防合格证、卫生许可证等证件,但“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却一直是“黑户”。由于经费拮据,杨美学做院长,9名工作人员全是不领工资的自家亲戚,杨美学儿子、儿媳的打工收入还要经常补贴助养院,全家人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就忙开了,给老人们换衣服,端屎端尿、端盆倒水、喂饭喂药……
虽然助养院运转艰难,杨美学却从未想过放弃。今年1月,贵阳市民政部门口头通知杨美学,他的慈善助养院的软硬件达不到申办条件,存在安全隐患,将面临取缔。
要不寻找基础设施好的房子,要不然将老人送回家或分流到条件达标的福利院,这令杨美学陷入深深的纠结和焦虑,他彻夜难眠。
“中国好人”杨美学和他的农民工助养院的故事得到社会关注,经媒体广泛报道之后,今年2月,有好心人主动找到杨美学,愿意将位于百花山的3000多平方米建筑提供出来,给他继续开办养老院,免收两年房租。
“这块场地之前是租给一家幼儿教育机构办学的,环境好、交通方便,消防设施齐全。”杨美学说,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的助养院终于从贵阳大营坡路20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搬了出来。
搬进了新环境,杨美学立即到民政部门汇报情况,验收合格后,7月,他又拿到了梦寐已久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这意味着,他的助养院正式摆脱“黑户”身份了。
“我是一个农民工,没有多大的能耐,但万幸的是,只要到养老院无法维持的时候,总会有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帮助我,让我能继续支撑下去。”杨美学说:“身份‘转正后,’我今后可以参加民政部门的培训,按床位数政府会有补贴,养老院若再出现什么问题,民政部门也会帮忙协调处理。”
现在,“贵阳市云岩区杨美学敬老院”里设有50张床位,住着30位老人,年纪最大的93岁,里面许多是智障、残障、孤寡老人。在老人们的宿舍里,记者看到,杨美学自费给老人们换了新床、床上用品等。过去助养院的食堂安在摇摇晃晃的活动板房里,现在的小食堂宽敞多了,墙上张贴着老人们每日的食谱,都是三菜一汤。房间里还有爱心人士捐赠的大液晶电视、冰箱、消毒柜、洗衣机等,即将过中秋了,不少志愿者专程送来了米面油和月饼。
“我一直认为,人间最大的是孝,最高的是爱,虽然助养院的名称改了,但我的心永远不会变。”杨美学说:“我愿意一直照顾老人们,让他们幸福一点、快乐一点,能享受天伦之乐,安心地度过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