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第五次会议在渝闭幕。闭幕式上,来自中、日、美、加、印、韩、澳、荷等国和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盛赞重庆抗战工程,特别是重庆对抗战大后方方面的研究,并称此次会议为研究中日战争带来了新的视野,具有标志性作用。当晚,在众多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的见证下,2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后方》在会议现场举行了开机仪式。
“重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作用意义重大,需要得到学界更加广泛的关注。”在闭幕式上,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米德表示,他经常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研究领域中看到“伦敦”、“华盛顿”、“东京”这些城市的名字,而“重庆”却相对较少。他呼吁,国际学术界应当将眼光更多地聚集到重庆这座英雄之城上。“我来自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的学者们一起进行学术交流,让我感觉到世界是平的。”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黄自进表示,重庆抗战工程,特别是重庆对抗战大后方研究的重视让他非常意外,也非常兴奋,“完全没有想到,会议的60余篇论文,有15篇都是讲述抗战大后方的内容,且质量颇高,此次会议无疑为我们对中日战争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
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比起2009年在重庆举办的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第四次会议,此次会议有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使之更具国际性,学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一大批年轻学者的加入,也为会议带来了新生力量与独特的观点。“此次会议,年轻学者的数量占了1/3。研究内容也突破了原来的政治、军事、外交,延伸到经济、民生等方面。研究视野也有较大扩展,既有个案研究,也有对抗战大后方研究的顶层观察,这都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角度。”
对于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潘洵教授建议,继续推进会议,并建立长久而良好的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表示,会议将继续广泛吸纳各国学者参与,进一步增强其国际性与学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