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五大功能区”是直辖以来,重庆继“三大经济区”、“四大板块”、“一圈两翼”之后,又一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战略,我们在此时做出这样的选择基于什么?
杨庆育:划分功能区战略,主要还是基于重庆的市情,各区县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发展潜力的差异决定了各区县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及相关政策的差异性。五大功能区的划分,回答了重庆现阶段如何更好地发展,明确了哪些区域适合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哪些区域适合大规模的生态涵养发展。
其实,早在2008年,我市就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和指导下,开始制定全市的主体功能区划。这次五大功能区的划分,也可以说是在全市主体功能区的基础之上的升华,不过它的指导性更强。
重庆日报:在您看来,本次功能区划的最大亮点在哪里?
杨庆育:最大亮点是它继承了“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在继承中有发扬,在发扬中有深化。“一圈两翼”是长期以来,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区域发展战略,也是被广大市民和干部所认可的。“五大功能区”的出台并非另起炉灶、另搞规划,它继承了“一圈两翼”的蓝图,但同时在此基础上对“一圈两翼”的认识更加深化、细化和具体化。
从大城市到大城市群,从主城到一小时经济圈
重庆日报:就城市建设方面而言,本次“五大功能区”划分中,为何在两个都市功能区之外还增设一个“城市发展新区”?
杨庆育:通过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并非是无限制的圈层发展,而是整合周边卫星城市,形成城市群。比如大东京地区、美国北部的五大湖周边地区等等。
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重庆的“大城市”就是主城九区。其实,一小时经济圈经过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将形成一个大城市群的概念,它是由核心城市及卫星城市的组合而成的。
千万不能理解为,我们会在城市建设新区进行划地圈城,功能区发展是按照大城市群发展的基本规律,引导核心城市与卫星城的联系,最终形成“城市发展一盘棋”的目标。从更大层面上讲,它构成了成渝城市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日报:我们注意到,都市功能核心区与都市功能拓展区的划分,突破了现有行政界限,这会不会影响考核及配套政策的执行?
杨庆育:从理论上来讲,依照行政界限划分功能区是比较理想的,这更有利于配套政策的落实和考核的操作性。经过多次论证,特别是对一环以内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析,基本符合核心功能区的基本特征。比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面貌展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集聚、各种保税区以及交通网络枢纽都集中在这一区域。目前进行的划分,就导致有些区跨核心区和拓展区,这在今后应予以认真考虑。
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穿于“五大功能区”建设始终
重庆日报:在五大功能区划分过程中,比较大的争议是什么?
杨庆育:应该说不存在什么大的争议。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两翼”的问题。本质上怎样认识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首先,我们要注意这两个区都有“发展”二字,这个发展我认为除生态发展以外,也包括经济的发展。比如,资源特色产业就应该大力发展。同时,渝东北还是国家农产品主产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等;渝东南也有特色经济和旅游经济等经济发展的内容。
其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发展,党的十七大就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体系,生态建设是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所以保持好生态、涵养好生态,是我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发展城市群的基本条件。
第三,实现五大功能区划,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但我认为也同时要运用经济的手段,比如说,进行不同功能区域的碳排放交易,这样“生态产品”就成了真金白银。
最后,我认为要推进五大功能区的发展,制定科学的配套政策极为重要。在这个问题上,除了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划,设计不同考核指标体系和权重以外,要特别注意各区县现有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实现其主体功能的有效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