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政才
(2013年9月13日)
这次全会的主题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重庆市功能区域划分和行政体制改革工作。
市委四届二次全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深入研究和部署了一系列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针对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差异大的状况,在“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研究提出全市功能区域划分和区县功能定位方案;我们坚持不懈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在全面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民生工程的基础上,着力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22件民生实事;我们时刻牢记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大力建设平安重庆;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研究出台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加快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快建设法治重庆,依法审慎稳妥处理各类矛盾和问题;我们突出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生态、田园”五大环保行动,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我们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严明党的纪律,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并结合实际深入贯彻落实,认真筹备和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配合中央巡视组完成巡视任务,着力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市委常委会自身建设,严格执行党的干部路线,严肃查办腐败案件,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经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项事业迈出新步伐,呈现出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干事创业环境风清气正的新局面。今年上半年全市GDP增长12.4%,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4%,进出口总值增长16.9%,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
当前,重庆正处在统筹区域发展,做强主城、发展县域,推动区域功能明晰、分工明确、协同发展,促进全市资源利用最优化、整体功能最大化的关键节点;处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处在夯实基础、积蓄能量、调整结构、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处在破除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快形成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节点,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要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抓住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快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尤其要突出抓好全市功能区域划分和行政体制改革两项工作,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一、科学划分全市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
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对一个地区至关重要。在“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区域和城乡功能布局,科学划分全市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是市委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尊重规律,从实际出发,在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是全面的、综合性的,不仅是经济发展分区,也不仅是城市发展分区,而是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人口分布等各个方面,是一个“五位一体”的、整体的、系统的发展战略部署。
(一)为什么要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和明确区县功能定位
一个地区的发展战略,总是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形势的变化不断丰富完善。重庆是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具有中等省的规模,区域间、城乡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等差异很大。因此,各区域的发展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支持政策也理应体现差异性,从而增强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全市发展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整合的最大效应。直辖以来,我们紧密结合不同时期的发展实际,不断探索适应重庆市情的区域发展战略,先后提出了“三大经济发展区”“四大工作板块”和“一圈两翼”的思路。实践证明,这些发展思路都是科学的、正确的,是连贯而且不断深化的,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区域板块及各区县功能定位不清晰,规划区域特色不足,政策导向不明晰,产业同质化,招商引资恶性竞争,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生态环境约束趋紧,全市整体功能弱化等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
应该看到,重庆区域间、城乡间差异很大的市情,使得这些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实现不同功能区域间差异化发展。很显然,这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对“一圈两翼”战略的继承和创新,是对重庆区域发展认识的深化、细化和具体化,符合重庆实际,是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的必然选择,对于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十分重大。
第一,有利于在更高水平上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市与农村、大都市区与生态地区、平坝与山区无论是现实还是潜力差异都很大,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要求,完成好国家赋予我市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任务和使命,必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政策设计。实施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明确各区域发展定位和主要方向,切实加强分类指导,既可以促进各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又能做到全市一盘棋,实现全市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从而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更好地推动资源在城市与农村、大都市区与大生态区之间合理流动,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形成全市各区域以及城乡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重庆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竞争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区域竞争,而区域竞争则更多地依赖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实施科学的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可以加快完善大都市区的综合功能,强化对人才、资金、资源等各类要素的集聚作用,加速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壮大经济发展规模,做到优势更优,既可以带动其他区域发展,又能真正承担起国家中心城市、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重任;同时也可以强化渝东北和渝东南的生态建设功能,做到特色更特,在生态涵养与保护中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这样,各个区域相互联动、共同发展,才能增强全市发展的整体性、互补性和联动性,增强重庆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建成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
第三,有利于加强重庆与周边省市的协调合作,加快成渝城市群及成渝经济区等建设。区域合作是我们面临的难得历史机遇,也是提升重庆整体实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重庆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在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可以进一步发挥各功能区域的特色和优势,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上深化重庆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等兄弟省份的合作,促进重庆和周边区域及长江流域互利共赢协调发展,实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意图。重庆在西部地区具有比较明显的区域优势、水陆空交通枢纽优势以及直辖体制优势、产业基础优势,渝新欧铁路大通道的开通进一步凸显了这种优势。我们有条件、有责任也有必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要通过各功能区域的发展,深化与四川在重大交通设施、重点产业和劳动力、资金、资源等要素方面的合作,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加快成渝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建设步伐。这是关系我市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关系区域发展的一件大事,我们要积极主动、互利共赢。
第四,有利于增强区域发展分类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重庆各功能区域及各区县情况差异较大,决不能搞“一刀切”,实行一样的政策、一样的目标,而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和实际,进一步完善市对区域及区县分类指导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和考核标准,引导各区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首要任务,明确发展重点,彰显发展特色,引导形成各区域间产业的科学分工与合作、人口的合理分布与迁移以及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避免因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简单迎合统一考核标准,而导致产业布局散乱、无序竞争、效率低下、功能缺失,甚至弄虚作假等不良后果,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各区县的动力、活力和创造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
总之,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发展定位,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市委的重大决策上来。
(二)如何科学划分全市功能区域和明确区县功能定位
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拟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五个功能区域。
第一,功能区域划分是指导性战略。功能区域划分是全市区域发展大的战略布局而不是具体计划,是大的发展蓝图和工作推进指导性方案。区域发展是一个动态扩展的过程,在功能区域划分上采取的是突出首要、明确重点、宜粗不宜细原则,既使各区域发展有一定的方向性、战略性,又有比较充分的自由度和拓展空间。
第二,对“一圈”的细化,是为了拓展空间格局,做大做强重庆大都市区。从世界城市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看,大都市区的发展都具有以城市核心区为中心,呈圈层状逐步向外梯度拓展的特点,其产业布局也相应呈现由高端服务业到制造业,再到重化工业、农林渔业的梯度分布,当然绝不是简单地连成片。这次将原有的“一圈”进一步细化、深化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是重大的安排,就是为了进一步明确重庆大都市区的空间格局,在更大的空间格局和区域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以更好地推动重庆大都市区的发展和建设,有效地规避大城市病,使之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功能的主要载体。这三个功能区不是简单地“摊大饼”,不是全部连成一片的城市扩张,而是分片连接,是城市群的概念,是产业布局联动的概念。
第三,科学划分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是为了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渝东北、渝东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生态环境较脆弱,既面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也承担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责任,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明确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将这两个地区划分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并进一步明确其功能定位,将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实施政策倾斜,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可以更好地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在发展中加强生态保护、在生态涵养中加快发展。
第四,强化五大区域联动,实现全市一盘棋发展。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并不是为了强化“一圈”,边缘化“两翼”,不重视“两翼”地区发展,不是顾此失彼、厚此薄彼,而恰恰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更好地突出整体性、互补性和联动性,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引导形成主体功能明确、板块之间联动、资源配置优化、整体效能提升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五,各功能区域的发展定位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五个功能区的发展定位,既然是定位就要突出首要,明确重点,彰显特色:都市功能核心区是重庆大都市区最核心的区域。未来发展要在减载、优化、提升上下功夫,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金融创新、现代服务业中心功能,集中展现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美丽山水城市、智慧城市和现代化大都市风貌,加强中央商务区和重大商务集聚区建设,使之成为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强大、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都市中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是重庆大都市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要下大气力发展,为全市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要优化主城二环区域空间布局,着力建设大型居住区、重要制造业基地、重要交通枢纽、物流基地、大型批发市场等,努力打造成为全市科教中心、物流中心、综合枢纽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以及未来新增城市人口的宜居区。城市发展新区是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的有效辐射区域,是重庆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围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做文章,努力建设成为重庆新的经济增长极,统筹推进区域、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四化”的示范区,以及川渝和渝黔区域合作共赢先行区。这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也是解决好大城市病的关键区域。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涉及三峡库区、秦巴山区等区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并重,着力涵养保护好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建设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地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又是全市少数民族集聚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要突出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基础,加强扶贫开发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相结合,建设成为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
(三)扎实做好科学划分功能区域的相关配套工作
全面落实科学划分功能区域的各项工作任务,最关键的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将各功能区定位充分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规划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重点抓好三件事:
一要强化规划引导。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县要把功能区域划分和区县功能定位充分体现和贯彻落实到城乡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和各种专业规划中去,突出重点,兼顾其他,做到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实现人口合理分布、产业科学布局、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以及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有序流动。在基础设施规划方面,要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路,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增加大都市区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以及大都市区内部三大功能区之间的连接通道。在产业规划方面,要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各功能区产业重点,使各区域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在土地规划方面,要根据各区域功能及时调整用地空间和开发强度,合理规划工业、农业及生态等用地。
二要搞好政策设计。要加快形成与五大功能区相衔接的政策机制,按照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功能互补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尽快制定完善并组织实施差异化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约束等配套政策,以更好地加强分类指导,推进各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财税政策要更好地体现做大做强大都市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更好地体现大力支持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财力配置结构,加大对渝东北、渝东南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产业政策要明确不同功能区鼓励、限制和禁止的产业,以实现各功能区域主导产业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土地政策要重点保障工业化、城镇化的用地需求,保障土地向产业、城市、新增人口集聚地配置。人口政策要结合统筹城乡改革,坚持以产促城、以城纳人,引导人口向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转移。
三要完善考核机制和标准。要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成效,作为衡量各区县工作的基本标准。根据五个功能区域的不同定位,建立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指标要重点突出,要少而精,体现出差异化,有共性的也有特色的,共性指标权重也应有区别。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要加大对经济发展贡献度的考核,提高经济发展类考核指标的权重;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要适当降低经济增长贡献度指标的考核权重,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与旅游发展类指标的考核权重。各区县要自觉对接各功能区规划,找准定位,制定措施,不等不靠不观望,积极作为,在推进各功能区建设中实现本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是市委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和着力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深刻认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并指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立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十八届二中全会和今年全国“两会”,研究部署了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最近,中央又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作出部署。对于重庆来讲,行政体制改革更是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改革。
第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突破口。行政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处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的关节点,是扩大开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具有影响全局、带动各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作用。从深化改革来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从制度上保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不可回避地涉及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和关系问题;完善社会体制,客观上也要求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边界和关系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必须规范政府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从扩大开放来看,国家之间的竞争,除了体现在教育、科技和人才等方面,也体现在文化、体制机制、政务环境等方面。一个地区也是如此,如果这个地区政府依法行政、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就会为对外开放和加快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第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建设服务型政府,对政府职能转变、行政理念更新、管理方式创新、服务效能提高、干部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各级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从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看,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问题比较突出,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现象仍然存在,行政审批过多过滥,政府一方面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有许多该管的事情没有去管、没有管好。从政府组织机构来看,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交叉、权责不清、“九龙不治水”;个别部门重审批、轻监管、轻服务,对区县和市场主体工作指导和服务不到位。从干部工作作风看,一些机关人员服务意识淡薄,脸难看、门难进、话难听,办事拖拖拉拉、效率低下,有些事要跑好多个部门、盖几十个章,耗时少则一、二个月,多则一、两年;更有少数机关人员权力资源个人化、以权谋私、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严重影响了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等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发挥直辖市体制优势的必然选择。重庆是直辖市的体制、中等省的规模,既有行政层级少、机构人员精简、管理扁平化的优势,又有地域范围广、优化管理和资源配置余地大的有利条件。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统一高效的行政体制,正是发挥这一优势和有利条件的关键所在。但从实际来看,我市直辖市体制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市与区县的职责划分不科学、事权财力不匹配,市级政府有些方面管得过宽过细,区县政府事务多而财力弱,有的区县等靠要思想严重。这既影响了市级政府谋全局、抓大事的精力,也影响了区县的积极性,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市本级与区县的职责关系,建立完善符合重庆实际的直辖市体制,充分发挥市本级和区县两个积极性。
总之,行政体制改革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切实把行政体制改革推向深入。
(二)准确把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我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职能转变为核心,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大力简政放权,优化机构设置,严控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健全完善符合重庆实际的科学规范、统一高效的直辖市行政体制,为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扩大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参与度,更好地为企业、社会和广大群众服务。二是坚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界定政府的行为边界,该政府管的要坚决管好,不该管的不去干预,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三是坚持权责一致。合理划分同一层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职权,避免多头管理。明确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权责,更好发挥区县政府贴近基层、就近管理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和区县两个积极性。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强化责任追究,切实做到权责对等。四是坚持公正透明。加快构建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平等竞争和平等发展的制度环境。实现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更好地监督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优化政务流程,提高行政效能。五是坚持依法治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法治重庆,将政府全部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以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六是坚持有序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做到既积极又稳妥,把形成共识、能改的先改起来,保证改革事项抓一件成一件。
(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按照中央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精神,结合重庆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行政体制改革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这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和核心,也是难点。要把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为各类市场主体松绑,该放的要坚决下放,该取消的要取消,该合并的要合并,能一个部门管的就一个部门管,坚决防止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过细,决不能搞变通、明放暗不放,更不能边减边增、明减暗增,今后一般不再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大力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放宽登记条件,简化登记程序,创造条件逐步推行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和网上登记等制度,由注重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最大限度地释放市场活力。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打破行政性藩篱和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放宽民间投资限制,打破“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转变政府职能,不是简单一放了之,该放的要放,该收的要收;该弱化的要弱化,该强化的要加强。要强化宏观管理职能,加强全市范围内特别是大都市区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发展和建设规划、交通路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等统筹安排,促进资源配置最优化,坚决防止一哄而上、各自为政。强化市场监管职能,加强对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突出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和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监管,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扭曲现象,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生产和生命安全。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加强和创新新形势下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户籍管理、网络管理、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管理等,大力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强化公共服务,把重点放在“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上,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当期可承受、又长远可持续,既解决民生实际问题、又持续提高民生整体水平,既抓实具体民生项目、又建立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切实增强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总的方向是,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现机构设置精简、统一、效能。这次机构改革调整,主要涉及卫生、计生、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文化广电等几个部门。要对照国务院改革方案,结合重庆实际,按照同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强化机构职责整合,规范机构设置,明确部门职能定位,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做到权责一致,力求机构更精简、职责更清晰、管理更高效。区县政府机构设置既要与市政府机构改革衔接,又要体现本级政府的功能特点,从工作实际出发,科学设置部门机构,不要求上下完全对口。两江新区管委会要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在创新机构设置、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方式等方面力度要更大一些,更好地适应新区开发开放的要求。编制是刚性约束,政府机构改革必须按照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要求,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政府规模,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把更多财力用于改善民生。
三是深化扩权强区强县改革。区县是全市工作的主战场。要按照全市功能区域划分和区县功能定位,向区县放权,给区县让利,让区县搞活,充分调动区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划分市与区县的职责权限,市政府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大事、谋全局、定规划上,应当实行就近和属地管理的政府性事务,要彻底下放给区县。坚持财力重心向区县倾斜,完善市对区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和规模,市级重点项目要尽量降低对区县配套资金的要求,减少“上级点菜,区县买单”现象,切实做到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要切实加强乡镇、街道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理顺区县与乡镇、街道的管理体制,切实减轻城乡基层社区的负担和压力,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切实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更好地发挥基层组织在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维护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扩权强区强县,必须坚持权责一致,区县责任更大了,对区县领导同志的要求也更高了。要切实履行好职责,对一些重大问题要实行终身追究制度。
四是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坚持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事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对社会组织的授权,依法加强登记审查和监督管理,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引入竞争机制、探索一业多会,增强发展活力。特别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要深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彻底脱钩,全面清理整顿由政府部门发起或“挂靠”政府部门的各类社会组织,严肃纠正和查处协会商会隔三岔五搞评比、派赞助、乱收费等行为,坚决防止社会组织成为新的“衙门机关”或“二政府”,坚决防止成为政府主管部门的“钱袋子”或“寄生虫”。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办法,将某些公共服务事项通过委托、承包、规划等方式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加快形成提供公共服务新机制,促进公共事务管理向“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方向转变。各行业协会商会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强自身建设,找准角色定位,强化行业自律,真正成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主体。
五是加快完善两江新区及各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两江新区的开发建设,是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按照“新区事情新区办”的原则,赋予两江新区更大的开发建设管理权限,在经济发展、开发建设、财政体制上实行最大限度的放权,做实两江新区开发职能。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加强协作,增强合力,建立市级部门与两江新区联动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帮助新区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推进新区更好更快发展。进一步增强两江新区统筹协调能力,理顺两江新区管委会与新区内各开发主体的关系,建立和健全两江新区全域考核和激励机制,切实增强新区开发建设的自主权,为两江新区大开发、大开放创造更好的条件。要以有利发展为目的,进一步完善其他开发区管理体制,实行属地化管理,开发区机构规格、干部职级、任免程序不变,促进各类开发区放开搞活,增强与属地的协调融洽,共赢发展。
六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是现代政府的基本特征,也是服务型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决策执行的过程监督和反馈纠偏机制,使各项决策更加符合实际、经得起实践检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立法工作,坚持立、改、废并举,抓紧制定、及时修订和清理废止一批行政规章,扩大行政立法的公众参与度,克服部门利益化倾向,切实提高立法质量。梳理政府部门行政职权,公布权责清单,规范行政裁量权,明确责任主体和权力运行流程,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严格规范执法,健全执法体制,清理整顿和整合行政执法队伍,着力解决执法职权交叉和多层多头执法问题,坚决纠正简单、粗暴、野蛮执法,树立行政机关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人民法院依法实施的监督,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权利,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同时要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监督实效。完善依法行政各项制度,严格落实政务公开、行政问责、政府绩效管理等制度,促进行政权力运行和政府工作透明化,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政府,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七是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制度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坚持把政府管理制度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简化工作程序、创新工作流程,加快实现办事过程的电子化、网络化和自动化,通过信息化倒逼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倒逼政务管理制度建设,推动政府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的变革,提高政府科学管理水平。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和技术基础,实现信息共享、流程再造和无纸化办公,全面推行网上申报、网上审批,逐步实现“不见面审批”,最大限度地减少权力寻租机会,为群众和企业办事提供更多便利。深入推进市、区县、镇街(乡)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更为综合、更为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健全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加大授权力度,优化办事流程,真正实现“一站式”办理,将政务中心真正建成为民、便民、利民的政务超市。强化网络问政和监督,通过收集网民意见、开展在线交流、发布网络信息等办法,倾听群众呼声,把握社会动态,提高民众对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参与度。
(四)切实加强对行政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
行政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涉及面广、关联度大,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扎实推进,确保取得良好成效。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行政体制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项重大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把准方向,统揽全局,抓好协调。抓紧制定完善具体实施方案,做好职能划转、编制调整、工作移交、人员安置等工作,新组建部门要迅速到位,不再保留的单位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切实做到平稳过渡、无缝连接,决不允许出现领导上的“真空”、管理上的“空当”。二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搞好教育疏导工作,讲透政策,说明道理,争取支持,确保思想不散、工作不断、秩序不乱。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作好表率,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去,正确对待个人工作岗位变化。要主动关心干部职工的实际困难,及时化解敏感问题和突出矛盾,减少工作的压力和阻力。三要严肃工作纪律。机构改革和调整期间,严禁擅自增加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严禁借机突击进人、突击提干和提高职级待遇,严禁突击花钱、突击分物、侵吞国有资产和借机大吃大喝、公款旅游,严格防止失泄密等各类事件的发生。
三、加强党的建设,为重庆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障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干部。无论是推进全市功能区域建设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还是做好重庆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根本,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制度的约束力。
一是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人是决定性的因素。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各级领导班子和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就是要紧紧围绕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成政治坚定、开拓进取、执政为民、团结和谐、清正廉洁的坚强领导集体。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第一位,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纪律意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程序,健全党内民主生活,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班子内部、同志之间要形成坚持原则、规范有序、包容担待、团结和谐的好风气,坚决反对搞“家长制”和“一言堂”,坚决防止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着力发现好干部,培养好干部,使用好干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把充分发扬民主与组织酝酿结合起来,把群众公认与党管干部结合起来,抓紧研究解决干部工作中的重大和突出问题,努力在科学民主、规范有序上下功夫。选拔干部不能简单化,不能简单以票取人、以年龄取人、以考试分数取人、以政绩数字取人,而要坚持用全面的、历史的、法治的、群众的观点去评价和选拔干部。加大干部选拔制度建设力度,严格执行干部任前公示制,促进选人用人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和整体优化。充分尊重干部成长规律,努力实现干部工作科学化。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搭建舞台,保证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下大力气整治选人用人方面的不良导向和不正之风,坚决反对搞“小圈子”,反对“带病”提拔,反对跑官要官和拉票贿选,真正把群众公认、能干实干的干部选拔到相应的岗位上来。
二是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没有好的作风作保障,必定一事无成。要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增强政治定力、严明党的纪律,敢于坚持原则、勇于担当奉献,完善体制机制、实现规范有序上下功夫,力求达到干部受教育、问题得解决、作风大改善、形象再提升、人民更满意的效果。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抓学习、听意见,带头查找问题、整改落实,带头抓建章立制。要突出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深入开展“五个专项行动”。坚持把民生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继续推进城乡居民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等重大民生工程,尤其要针对城市和农村普遍性的、具体的突出民生事项制定方案,提出解决办法。坚持把开展活动与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结合起来,把解决作风问题与破解发展难题结合起来,把党员干部在活动中激发出来的巨大热情和干劲转化成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强大动力。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边整改、边总结、边提升,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新的制度,以制度固化作风建设成果。
三是凝聚重庆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是全市人民的共同事业,离不开社会各方面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在一起,同心推进事业发展进步。要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凝聚正能量,发出好声音,营造好氛围。要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等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进一步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巩固发展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共同为重庆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特别强调一下勤政廉政问题。恪尽职守、勤勉尽责,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廉洁从政、清白为官,是党员干部应坚守的底线。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力倡导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和争创一流的工作劲头,不妄自菲薄,不逃避、不抱怨,敢啃“硬骨头”,不消极懈怠,不怕苦、不畏难,敢于迎难而上,全身心投入到改革发展的实践当中。腐败是社会毒瘤,群众深恶痛绝,反腐倡廉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近年来我市发生的一系列腐败案件,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必须深刻汲取教训,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力度,切实树立和维护重庆和重庆干部的良好形象。广大干部要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守住法纪红线,坚守道德底线,筑牢反腐防线,脑子里始终有一盏“红绿灯”,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切实做到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拒腐蚀、永不沾。要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健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度规定,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维护党纪国法尊严。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落实功能区域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乘势而上,奋发有为,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