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市政委主任谭大辉详解公厕工程:未来3年,在人流聚集区新建362座公厕,以适当补贴方式鼓励社会单位现有公厕对外开放,提升原有老公厕的服务质量,购置车载式移动公厕用于重要活动应急。
市城乡建委主任程志毅详解人行天桥工程:5年里,投入5亿元修建100座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有条件的设置自动扶梯,提高照明、通风等建设标准。
今年我市将建162座城市公厕
城市扩大速度加快,公厕、人行天桥等重要基础设施随之告急。为缓解市民如厕难、过街难,从今年起,市委、市政府将用3—5年时间,新增362座城市公厕和100座天桥(地通道)。其中,今年建设完工的数量将分别达到162座和20座。
是什么导致了如厕难、过街难?我市又将怎样有针对性解决这些难题,把这件民生实事做实做好?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市市政委主任谭大辉和市城乡建委主任程志毅。
新建公厕“打补丁”
重点覆盖三大区域
“人有三急,谁都离不开公厕。”市市政委主任谭大辉介绍,直辖以来,公厕建设项目作为民心工程之一进展很快,新建和改建了1200余座。截至今年6月底,主城区公厕总量达到3042座,全部为水冲式厕所,基本消除了过去旱厕又脏又臭的现象。
但总的说来,公厕建设还面临四大问题:一是布局不合理,二是数量不足,三是建设配套不到位,四是公厕选址难、落地难。
一个很直观的数据是,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平均每万人拥有4座公厕的标准,主城应建有公厕3200座,与实际拥有量相比,有160余座的缺口。
若按照远期规划主城1000万人的规模计算,缺口将增加到900余座。
“所以,当务之急是新修一批厕所。”谭大辉介绍,最急迫的城区繁华地区、人流量较大的主次干道及公交站周围等三大区域,将是公厕项目的“主战场”。据统计,今年新建公厕中,83座选址位于主次干道沿线;82座分布于公交站点周边,比例都超过50%。
考虑到用地紧张问题,补建公厕将采取“打补丁”方式,因地制宜,不强求规模,若空地实在有限,也可以建只有几个蹲位的厕所。“只要能方便市民应急即可。”
同时,对于黄金周、重要活动增加的出行人群,通过增设可移动公厕等临时性公厕设施来加以解决,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每个公厕配专人管理
环境卫生让百姓满意
人人离不开公厕,但真有公厕要在身边落户,大家又都不愿意了。公厕选址难、落地难问题凸显,成为公厕建设管理中最为突出的矛盾。
谭大辉认为,为解决这一矛盾,首先需加强公厕管理,改善卫生环境,从根本上扭转市民“公厕就是污染源”的固化观念。按照规划,今后公厕要严格按照《重庆市城市环境卫生公共设施运行维护技术规程》进行管护,及时修葺完善破损设施,巡回清洗保洁。
最基本的要求是,每个公厕至少配备1名环卫工进行管理,每月对其进行环境卫生考核。同时公示监督电话,欢迎市民拨打电话投诉。
谭大辉说,我们希望能全面提升公厕建设档次和管理水平,使公厕逐渐成为城市小品建筑,甚至成为城市景观,从而得到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此前也有过成功案例。位于江北区观音桥清风苑小区的公厕,为2011年补建。建立之初,市民反对声音很大,但市政局顶住压力投资200万元完成修建,现在有两名环卫工负责,因卫生条件好而评上4星级,周边环境大改观。反对声音自然就消失了。
建立导厕平台
打开社会单位公厕之门
公厕告急,不仅是数量少,还没有识别度——主城公厕虽有3000余个,但很多“隐蔽”得深。为此,我市将建立导厕电子化信息平台,让市民按图索骥找厕所。
同时,将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服务市民生活,推出厕所APP,帮助市民找厕所。用得很火的“噢粑粑-手机找厕所”软件就是其中一个平台。只要打开软件使用定位功能,所在地方圆几公里的所有公厕位置便一目了然。谭大辉告诉记者,今后,市市政委将加强与软件运营商的合作,随时更新新增公厕地点,不断完善公厕定位服务功能。同时,为方便群众如厕,市政部门也正在着手完善公厕导识标牌。
下一步,市市政委将督促各区政府试点通过适当补贴、加强管理等方式,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它社会单位厕所对外开放。
去年,沙坪坝区市政已做了这方面的探索,给予沙滨路附近居住小区每年2万元的水电及管理维护费补助,让小区厕所对外开放,有效缓解附近群众如厕难。
按照计划,2016年前,我市将最终实现主次干道每500米—800米、其它支路每800米—1000米建立一座公厕,以及城市居民平均每万人拥有4座公厕的标准。
天桥选址有讲究
老百姓有话语权
“目前主城区已建成人行天桥与地通道544座,但市民过街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市城乡建委主任程志毅表示,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是因为设施数量不足,间距较大;二是设施位置不合理,绕行较远;三是设施建设标准偏低,多数未配置自动扶梯及无障碍设施等,行人爬坡上坎难;四是维护管理不到位,脏乱差现象频现,行人不愿意走。
针对上述问题,我市将科学规划,合理布点,根据市民的过街需求特征,5年内新建100座人行天桥和地通道。程志毅表示,在选址方面,会优先考虑商业中心、学校、车站等人流量密集场所,并根据人流量、紧迫性、车速等方面因素综合决定。
黄杨路虽只有4车道,按常理应设斑马线,但考虑到附近有鹅公岩小学新建成,身处长下坡,车速很快,常有货车经过。为保证学生安全,市城乡建委把斑马线“升级”成了人行天桥。
程志毅说,天桥等过街设施的建设,也将积极征求老百姓的意见。
据了解,在修建之前,建设部门将会在当地发放问卷调查,就天桥或地通道修不修、具体修在哪里,修建成什么样,征求周边市民的意见。同时,在区县城乡建委网站上公示设计方案,欢迎市民提出建议和意见。
在人流密集区域
尽可能设置自动扶梯
今年,主城已建成投用城市职业学院人行天桥等6座,正在建设的有巴南区鱼洞车站人行天桥等9座。同时,根据前一阶段市民提出的意见,经现场踏勘研究,今年还有17座人行天桥(地通道)将开工建设。
程志毅表示,人行过街设施形式将尽量与周边建筑物、景观环境相协调。而且,过街设施的建设力求与地铁车站、公交车站的站点位置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充分利用地铁站出入口设施,将人行地道和地铁出入口结合,以方便行人,减少对地面交通的干扰。”
为了提高天桥和地通道的利用率,市城乡建委接下来将适度提升建设标准,在人流密集区域,天桥和地通道将尽可能设置自动扶梯,以方便百姓通行。同时,地通道还将进一步提高室内装修、照明、通风标准,并增设安全监控等设施。
程志毅说,到2017年,主城中心区主干道人行过街设施平均间距达到300米以内,行人过街难等问题将基本得到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