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长大,但也在生病。
2010年,全球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预计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将超过69%。
当城市规模不断膨胀,随之而来的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恶化、住房困难等问题,正困扰着所有的城市人——无论是城市管理者还是居民。
中国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我们的城市到底该怎样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享受美好的生活?9月9日,在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论坛城市可持续建设分论坛上,海内外专家学者从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加强跨国合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为中国城市化建设开良方。
实施节能减排,推动发展模式转变
“为什么北京从首都变成‘首堵’?”
“为什么城里的蓝天没有以前那么湛蓝?”
“为什么刚刚过去的夏天,我国不少地区气温超过40℃?”
重庆大学城市建筑和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李百战的一连串提问,让在场的观众心情沉重。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其发展与气候、资源、环境等息息相关。”李百战认为,避免“大城市病”,建设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走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重庆不仅积极推广绿色建筑,还积极参与了全国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建设,精心打造悦来生态城。”李百战表示,建设绿色建筑,仅是打造生态城市的一个方面。实际上,无论是生态城市还是绿色建筑,其核心都是通过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强化对整个自然界的生态保护。
“城市是科技创新的摇篮。发展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城市,高科技的应用是根本途径。”上海市政府外办副主任范宇飞认为,当大规模的资源消耗方式难以为继,通过科学技术实施节能减排、推动经济转型,进而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必然。“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说明了科技在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加强跨国合作,应对潜在的城市风险
“科技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但过度执着于科技,有可能成为城市新冲突的根源。”范宇飞提醒,整合科技资源,使之服务社会,应该是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范宇飞表示,科技使得现代城市的管理日趋复杂和精细,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可控因素,导致某些“大城市病”发生。“在这方面不少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可为中国可持续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国际合作。”李百战说,无论城市大小,低碳、绿色以及更加宜居的环境,都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标准。更好的交通、更清洁的空气、更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理应成为城市管理者重点解决的课题。
李百战建议,国内城市应该吸引国外的更多资金、技术、人才前来投资,通过合理的城市设计,让城市发展更科学。
以人为本,营造合理健康的“家园”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范宇飞认为,科技创新可以调整城市规模,应该从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各个角度,推进城镇化的内涵式发展,继而推动城市发展从重规模到重品质的飞跃。
“人与自然、社会协调,是人们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美好构想。”联合国人居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等多个国际奖项的倡导者之一,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运动委员会主席游建华(Nicholas You)认为,城市人的幸福感来源于城市所营造和给予的审美愉悦感。城市管理者应该以人为本,为居民营造一个科学、合理、友善、健康的空间环境和精神家园。
游建华建议,中国实现高品质的城市化,需要让更多低收入者融入城市,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此外,也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