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海拔1950米的陈家村村小讲台,他是惟一的老师,一教就是35年。
除了王老师,他还有个称呼叫“王木匠”——每到周末、假期,他都要做木工活挣钱。
挣的钱干啥?资助困难学生。多年来,不算其他,他资助的钱中,仅学费就有三四万元,让100多个学生免去了辍学的命运。
“马兴琼,来,你背这个新书包正合适。”
“陈振美,这是你一直想要的水彩笔。”
“赖学春,套上这件毛衣试试,大点正好多穿几年。”
……
9月1日,是巫山县海拔最高的村小——巫峡镇陈家村村小学生报到的日子。
在给三个年级的21名学生发完新书后,该村小唯一的老师、在这里坚守了35年的王绪田从讲台下拿出一个大包袱。解开疙瘩,里面是一些文具和旧衣服、鞋袜等。
每学期开学,王老师都会发这些东西。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外号又叫“王木匠”的王绪田告诉我们,有的是他用当木匠挣来的钱买的,有的则是他做木工活时四处“讨要”来的。
30年前,教书匠变木匠
无意中翻到爷爷留下来的“百宝箱”,他眼前一亮,何不靠祖传的木匠活挣钱资助学生?
王老师怎么成“王木匠”的?事情得从头说起。
1978年,在老校长的推荐下,初中毕业的王绪田成了大山深处海拔1950米的陈家村村小的一名民办教师。在这个偏远贫困的山村,由于缴不起学费,每学期都有两三个学生辍学,学生总数越来越少。1983年,他教的五年级学生毕业时,一个班只剩下了五六名学生。王绪田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山里娃要走出大山,不读书么子(怎么)行?”作为陈家村第一批初中毕业生,王绪田深感自己对不住老校长的嘱托。当时,他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2.5元,微薄的收入帮不了太多学生,怎么办?
一天,王绪田在家里翻东西,无意中碰到当木匠的爷爷留下来的“百宝箱”。一翻,里面有墨盒、锯子、刨子等工具。他眼前一亮,何不靠祖传的木匠活挣钱资助学生?
从那以后,村民们常看见年轻的“王木匠”背着“百宝箱”,行走在苍莽的大山中。
这一走,就是30年。
教书匠当木匠,并不容易。
有一年夏天,去山里拣木材的王绪田惊扰了一窝马蜂。疯狂的马蜂把他蛰得像馒头,昏迷了一天才醒来。
还有一年冬天,冰雪封山,在山上背木料的王绪田不小心踩滑,和两米多长的木头一起滚向山崖,幸好中途被一块大石拦住。膝盖磕破一个大洞,疼得昏死过去的他被村民发现,背回了家。
活路好的时候,他白天上课,晚上还要赶木工活。就着一盏煤油灯,王绪田常常忙到深夜,清早起来,妻子总能发现他趴在“马凳”上睡着了。
邻近几个村、山下的城镇、中小学校,都留下“王木匠”的足迹。即使是膝盖磕破大洞的那年冬天,包扎好伤口休息了一天后,他又起床赶木工活。“一把椅子6块钱,多做几把,就可以多帮一个学生。”
遇到困难学生多的时候,一个班十六七个学生,“王木匠”要资助八九个,少的时候也有三四个。
长期操劳过度,51岁的“王木匠”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不拼命挣钱不够用呀,最开始一个细娃的学费是10多块,后来一百好几了!”
1000多个细娃,被“木工活”送出大山
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王木匠”挣钱不为自己,而是为了他那些穷学生
一来二去,“王木匠”出名了。方圆几十里,只要有“活路”,大家都会尽量请“王木匠”。因为他们知道,“王木匠”挣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他那些穷学生。
9月1日晚,坐在村小的操场上,村民们给我们摆起了“王木匠”的故事。
胡泽华说,我们这儿穷得很,家里几个细娃都要读书时,让某个孩子辍学是村民唯一的选择。每学期开学,王老师总是漫山遍野去“捡学生”,把他们捡回学校继续上课。
“我们家头四个姐妹,逗(就)是全靠王老师的资助才念完书的。”家有七姐弟、如今大学毕业在金坪村当老师的马兴美清楚地记得,2002年秋季,家里四姐妹都要上学,开学要交600多元。父母让她们同时辍学。是王老师二话没说把学费全垫上,一直垫到四姐妹小学毕业。现在,马兴美的妹妹马兴菊也在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读大二了。
朱家意爆料:“陈辉银家的女娃,没得王老师帮助,哪当得了老师?”
2003年,陈辉银的三女儿陈振存考上了初中。但家里没钱,不得已,陈辉银动了让女儿辍学的念头。“只有读书,娃今后才有出息。”王绪田三番五次上门劝说。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带着从未去过县城的陈振存到学校申请了贫困补助。如今,陈振存已成为大昌镇白果乡的一名小学老师。
胡传贵告诉记者一个秘密:“王老师垫付学费不得记账哟!”
原来,5年前,陈家大娃子陈兴国大学毕业工作后,找到王老师还当年垫付的学费,结果王老师说“还么子(什么)账哟,记不清了,给点就行。”
陈家村原来只有3个初中毕业生,自从王老师来了,村里走出了十几个大学生,1000多个细娃走出大山读初中、高中,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从王老师1983年开始当木匠,到2006年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免费,他共资助了多少学生,垫了好多学费?”我们问。
王老师说,自己记不清了。村民们七嘴八舌凑了下:23年间,他资助的学生,总共有100多个人、约400人次,仅学费就至少三四万元。
1分工钱,“王木匠”也要斤斤计较
他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村小通电、学生看病、买摩托车运送学校物资……为此,他欠了一屁股的债
对学生,“王木匠”很大方;但对于做木匠活的东家,他却斤斤计较,工钱1分都少不了。
“要是少了工钱,平素一向好说话的‘王木匠’会板起脸跟你计较。”村民陈家贵说,不仅工钱一分都不能少,临走时他往往还死皮赖脸地讨要旧衣物,“还不是为了那些细娃。”
的确如此,“王木匠”挣来的钱要用的地方太多了。
1995年暑假,“王木匠”挣了2000多元。他决定干一件“大事”:把电线架进村小,让孩子们见识大山外精彩的世界。村民赶来帮忙抬电杆、架电线,“王木匠”买来电视机、地面卫星信号接收机、VCD等。虽然淳朴的村民没要工钱,但为办好这件“大事”,他用完了挣来2000多元不说,还另欠下了1000多元债。
2002年,四年级的陈振燕突然肚子疼得在地上打滚。医生一检查,是急性阑尾炎,需马上动手术,手术费要几百元。振燕爸爸早已去世,妈妈出门打工,家里就一个婆婆,十分贫困。王绪田来不及多想:“先做手术,钱,我来想法。”当陈振燕的婆婆气喘吁吁赶到时,一张400多元的医疗费单据被王绪田悄悄藏进衣服口袋……
这几年,由于学生上学不用缴学费了,“王木匠”也没以前累了,但寒暑假他还是照样找活路做。“没书包的得买个书包吧,常备药品也得买起。”王老师放不下那些从他这毕业下山读初中的学生,“家里一没钱就跑回来,我不管咋行。”
去年春季学期开始,巫山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营养午餐。为了让山里娃吃上热腾腾的饭菜,王绪田赊回一辆摩托车,运送肉菜、鸡蛋上山。
当记者问他买摩托车欠了多少钱时,他直摇手:“莫事,慢慢还,老板不要利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