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是云阳县桑坪镇兴梨村小开学的日子。一大早,六个年级的48名学生便齐刷刷地出现在校园里,一个都没有少。
这是一件很让人吃惊的事。要知道,全长近20公里的兴梨河,蜿蜒盘旋,将村中的几十户人家分割成了一个个孤岛。村里大多数孩子上学,都必须过河。当天凌晨的一场大雨,让原本温顺的河水变得湍急。
“怕啥?过河有桥呢!是王老师带我们修的,一共有6座哟!”村民告诉我们。
他口中的王老师,是52岁的王广贵,一位在村小扎根了33年的女老师。
“修桥的事硬是一点都不能耽搁了,学生们蹚水过河太危险了!”
背孩子过河差点被洪水卷走,女老师带头修起了6座石板桥
王老师为何要带着村民修桥?
事情还得从33年前说起。
1980年,梨花盛开的时节,19岁的王广贵成了兴梨村小的一名代课老师。从小就在当乡村教师的幺姨身边长大,又在幺姨资助下上了高中的她,耳濡目染,从报到那天起,就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当一名好老师。
所以,当她发现连日降雨,让兴梨河河水陡涨,一些放学回家的孩子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蹚着河水走向对岸时,没有丝毫的犹豫,她抢步上前:“来,老师背你们过河!”
这一背,就是22年!
22年里,先后有近千名学生趴在王广贵的背上蹚过兴梨河。与此同时,皱纹悄悄地爬上了她的脸庞。
在这一过程中,她不止一次萌生出在兴梨河上修桥的念头。2002年春末夏初发生的一件事更坚定了她的决心。
这天下午,黑松岭上黑云翻滚,电闪雷鸣中暴雨倾盆。放学时,兴梨河水流已经变得湍急。和学生手挽着手来到河边的王广贵,抓紧时间背孩子过河。五分钟、十分钟……孩子一个接一个被送到对岸。
这时,水流愈发湍急,水势越来越猛,已经没过了大腿。“还好,只剩一个孩子了”,王广贵咬咬牙,背着孩子向河对岸挪动。
眼看河岸就在眼前,王广贵加快了脚步,却不小心一个趔趄向水中栽去。她顺势将背上的孩子推向岸边,自己却倒在河里,瞬间被咆哮的河水卷走……
岸边的孩子都惊呆了。所幸的是,激流中的王广贵抓住了岸边一棵被刮倒的小树,艰难地从距落水处十几米远外的河里爬了出来。
手足无措的孩子们,见王广贵爬到岸上,立即冲上去将浑身湿透、精疲力竭的她紧紧抱住。师生一起嚎啕大哭起来……
正是这次差点被洪水卷走的经历,促使王广贵把许久以来的想法付诸行动——“修桥的事不能再耽搁了,学生们蹚水过河太危险了!”
没有钱,她卖掉了家中的两头肥猪,再东拼西凑了1200元。
没有人,她带着自己的女儿,在河边搬起了石头。
得知王老师修桥的事情后,村民们纷纷赶来帮忙。
2002年5月,一座简易的木桥横跨在了兴梨河上。2004年,洪水冲垮了木桥,王广贵又带着大家修起了石板桥。如今,兴梨河已经有了6座石板桥。
“你要是惹王老师生气,我就打折你的腿!”
一年又一年,王老师用心血浇筑起一座孩子们通往山外的“桥”
“因为天空的深邃,才有白云的飘逸潇洒;因为大海的广阔,才有鱼儿的悠闲自在;因为老师的辛勤教育,才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一天天茁壮成长……”
这是王广贵的学生、12岁的邓佳堡写的作文《我的老师》。
佳堡的作文里,记载着自己被王老师感动的点滴瞬间,但王老师还有很多事情,是佳堡不知道的。
佳堡的父亲,也曾经是王广贵的学生邓密平曾对儿子说过一句话:“你要是惹王老师生气,我就打折你的腿!”
农村汉子的话简单而粗暴,却饱含着对王广贵深深的情义。
邓密平已经记不清,从1984年秋天成为王老师的学生开始,到小学毕业,5年的时光里,有多少次,自己是趴在王老师的背上,安全地涉过水流湍急的兴梨河的。
“不仅是背我们过河,我们这些学生,哪个没有吃过王老师煮的饭?”说到动情处,这位农村汉子泪湿眼眶。
2013年春节,王广贵位于兴梨村四方丘的家中格外热闹。几名10多年未见的学生,赶到老家给她拜年。
他们是王广贵教过的、1991年毕业的学生。如今,他们有的成了建筑师,有的和王广贵一样站上了三尺讲台……
这些大山的孩子,在大山之外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却从未曾忘记大山里的王老师。
席间,微醺的盛华军找来茶杯,斟满茶,走到王广贵跟前,双膝跪地,将茶杯高举过头顶……
随即,王琴、杨芳芳……学生们在王广贵面前跪成一排。
学生们的举动,让王广贵泣不成声。1991年,她培养的这些孩子考上了城里的初中,而她却永远失去了丈夫曾德芳!
盛华军记得,那是1991年3月18日上午,王老师一句一行泪地为大家上完所有的课程,却在下课时将洒满泪水的课本遗留在讲台上……
后来,同学们才知道,这天凌晨,王广贵的丈夫,同为兴梨村小教师的曾德芳因客车侧翻,永远地离开了她。
“那是最困难的时候!”回忆往事,王广贵哽咽着,用袖口抹去泪水。
那段日子,王广贵一个人要照顾家里的两个老人,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
即便如此,王广贵也从未缺席过一堂课,“做老师的,不能误人子弟……”
9月2日上午,开学升旗仪式前,王广贵细心地为12岁的王琴梳理着头发。王琴的母亲去年患肝癌离世,王广贵就成了王琴的“妈妈”,她打理着孩子的一切,为孩子做饭、洗衣……
33年来,一拨又一拨的孩子,在王广贵的细心照料和教诲下,踏上了兴梨村通往山外的机耕道,踏上了一座通往山外的“桥”。用孩子们的话来说,“那座‘桥’,是王老师用心血浇筑而成的。”
“村里人都敬重妈妈,当老师多光荣!”
这么多年来,王老师用自己的坚守,影响着3个女儿,传承着乡村教师的薪火
王广贵的一言一行,不仅深深感动着村里的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3个女儿。
2007年,大女儿曾华华放弃了县城稳定的护士工作,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回到桑坪中心小学,成了一名乡村教师。
今年,二女儿曾琴琴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县城任教的机会,同样选择回到桑坪,当了一名乡村教师!
而在2013年8月17日这天收到四川美术学院录取通知书的小女儿甘露,同样立志在大学毕业后回乡村任教,“村里人都敬重妈妈,当老师多光荣!”
33年前,王广贵在幺姨的影响下成了一名乡村教师;33年后,她用自己的坚守,影响着3个女儿,传承着乡村教师的薪火。
“都是娃儿自己选的。”对于女儿们的选择,王广贵极为开心,“娃儿懂事,也争气,我就希望她们好好教书,别耽误了孩子。”
其实,王广贵也有着烦心事:9月12日甘露就要到大学报到了,可第一年的学费还没有着落。
“一年要15000元,妈妈一个月才2000多块,还要给爷爷治病……”甘露红着眼圈,心疼着妈妈的辛劳。
为了挣学费,王广贵利用暑假时间为村里的养殖大户放羊。“60几只羊,1只1天1块钱,两个月也有近4000块钱,加上贷款的6000元,还是差点……”尽管如此,王广贵却很乐观,“到时候借点吧,总有办法的。得让幺儿读书,不读书怎么当老师呢?”
记者手记>>>
化身石桥
“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愿你从桥上走过。”
这段源于佛教四大经典故事之一《千年等待》的话语,说的是一位貌美如花的少女,情愿化身成铺桥的石块,修炼千年,只是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从桥上走过。
男女之间的真情,总让人嘘唏不已。而在采访王广贵的过程中,泪水不止一次地从记者的眼眶涌出。王广贵对于乡村教师这个岗位的坚守,给予学生的爱,更加令人动容。
她自筹资金修建石桥,只求学生们上学不再艰险;她无怨无悔付出33年,为的是给大山的孩子搭建一座走出大山的桥梁;她影响着3个女儿走上乡村学校的三尺讲台,架起了一座传承乡村教师薪火的“桥”……
33年里,她既是老师,也是炊事员,更是孩子们的“妈妈”。每天,她和孩子们一同步行10余里山路上学,和学生一起蒸饭共餐,再一同回家。数十年如一日,累计步行的里程超过26000多公里。她教的孩子一拨一拨长大,而她却始终在大山里坚守,看着学生的孩子再走进自己的课堂……
这一切,她做得是如此自然,甚至成了习惯,从不求回报。
30多年的坚守,从年轻貌美的19岁,到如今两鬓斑白的52岁,她又何尝不是《千年等待》中的那位少女。只不过,她的奉献更加高尚,她化身石桥,是为了乡村的孩子们能越过河流,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这样的爱,真正是轻轻流淌却惊天动地的人间大爱。这样的情,真正是至真至善、最高尚最纯净的感情。这样的人,是这个时代最值得尊敬的人!
更多关于“爱的坚守——乡村教师的感人故事”的报道,欢迎广大读者登录重庆日报官方网站(
www.cqrb.cn)和重庆日报官方微博(
www.cqrb.cn/node_173727.htm)。同时,也希望广大读者为本报提供更多的乡村教师事迹,为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状况,建言献策,奉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