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彭晓芳在今年的高考中过了三本线,但是在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她却拎着行李走进了北部新区的一所中职学校——重庆财政学校。
能够上大学,最后却选择在中职就读。这样的例子,在重庆财政学校并不罕见。在今年的新生录取中,像彭晓芳这样上了三本线的还有好几个,而过了大专、高职线的新生就更多了。
“现在的学生、家长,对于职教的观念正在慢慢改变。”该校校长龚源说,“文凭虽然重要,但是他们更看重的是在学校就能获得的工作经验和就业前景。”
来自奉节的彭晓芳在选择读哪所学校时,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考虑。
“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压力也很大,”家里并不富裕的彭晓芳对记者说,“读一个很一般的大学,几年的学费对家里来说也是很重的负担。”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亲戚朋友给她推荐,不如去读中职,学费全免,而且能学一门实在的手艺,就业前景也很好。
和彭晓芳有类似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以至于今年报名到财政学校的新生打起了拥堂。“今年本来我们的计划招生人数是520人,结果一下来了近800人报名,最后不得不扩招了一部分。”学校负责招生的老师说。
职教学校招生困难,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于很多职教学校来说,只要有人来报名,几乎是来者不拒。但如今在财政学校,新生报名前,还必须再经过一次学校的筛选考试,这让人非常意外。
几年之前,和许多职业学校一样,财政学校的招生也很成问题。就在2011年学校搬迁到北部新区之前,校长龚源遇到的一件事情,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他在一家小馆子吃饭,旁边一桌客人正在议论孩子考不上大学怎么办的问题。“不行就去职教呗。”有人提议。但马上就有人应声而起:“要不得,不要把娃娃教坏了。”听到这里,龚源默默地离开了。
回到家里,龚源想了很久,打铁还得自身硬,要改变别人对职校的印象,还是得从学校的办学质量做起。趁学校搬迁的机会,财政学校摒弃了之前开设的计算机、经贸英语、物流等没有特色的专业,同时发挥自己的特色专注于会计专业。在招收学生方面,学校也开始有条件地进行筛选。
在硬件、软件方面同时改变,这样的效果立竿见影。就在今年,从财政学校走出去的400多名毕业生,全部走上了金融银行业、零售商业、国企、机关等单位,月收入也基本都在2000元左右。
“学生是否选择到你的学校就读,是要靠教学质量和就业率说话的。”龚源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