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是目前我市不少村庄环境的生动写照。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象,从今年起到2017年,我市将对2000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我市农村环境现状究竟如何?下一步整治工作将怎样开展?带着这些问题,8月30日,记者对市环保局局长史大平和市农委主任夏祖相进行了专访。
现状:农村发展带来五大环境问题
——全市8467个行政村仅有8%左右实施了环境连片整治,农村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清运处理率分别只有21%和17%。
史大平介绍,与城市环境相比,农村环境往往易被忽视。但随着我市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污染也在五个方面突出表现出来,即城镇化带来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农业产业化带来的畜禽养殖污染、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农村工业污染以及土壤污染。
尽管我市从2010年起已先后对672个行政村实施了环境连片整治,但这个数字仅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更令人揪心的是,目前,全市农村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清运处理率分别只有21%和17%,污水四溢、垃圾遍地已成为不少农村地区的普遍现象。
此外,全市约1.3万家分散在农村的工业企业为节省成本,偷排漏排现象严重。地处山区的重庆土地复种指数较高,农药、化肥施用强度也较高,由此造成的土壤污染不容小视。
夏祖相介绍,随着农村养殖逐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正在成为农村环境污染新的主要来源。全市现有的近7万家规模化养殖场(户),其中只有1200家有较完善的污染治理设施,约2万家有简易的沼气处理设施,而近5万家小规模养殖户大多缺乏处理设施。
“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威胁着农民的健康,由此造成的土地退化、农业减产、农民贫困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我市农业、农村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夏祖相说,因此,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已刻不容缓。
保障:“打捆”资金整治2000个行政村环境
——今年启动200个村连片整治,2014、2015年分别启动400个村的整治,2016、2017年分别完成500个村的整治
“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今年我市将先期启动200个村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史大平说,2014年和2015年分别完成400个村的整治,2016年和2017年则分别完成500个村的整治,共计2000个。其中,撤乡并镇后的场镇、农民新村和移民新村、饮用水源地等区域为整治的重点。
那么,整治2000个行政村的环境,需要多少资金作为保障?
史大平介绍,从前期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情况计算,2000个行政村约需资金22亿元。通过争取国家资金15亿元,市级财政配套2亿元,可筹集17亿元。剩余的资金缺口,通过整合发展改革、建设、农业、市政、卫生等部门资源,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重点镇建设、农村改水改厕、沼气工程建设等项目资金“打捆”,以及区县配套可解决。
同时,史大平表示,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对“两翼”的贫困区县,市级资金配套比例将有所提高。
措施:多渠道“发力”,还农村碧水蓝天
——到2017年,整治后的行政村农村污水处理率、垃圾清运处理率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分别达到60%、100%和70%
有了资金保障,下一步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将从何“发力”?
史大平表示,将通过开展“五治一保”,即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农村土壤污染治理及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工程来彻底改变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还农村碧水蓝天。
对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可通过在村民聚居区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在散居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的农户家中修建户用沼气池、化粪池来解决。
对于农村垃圾的清运,可通过“户集、村收、镇运、区县处理”的模式加以处理。
对于农村垃圾污染的治理,夏祖相认为,还可通过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加以解决。和城市生活垃圾不同的是,农村生活垃圾中有机物比例很高,如果将其中60%以上的有机物通过分类,转化为动物饲料、燃料或肥料,就可以大大减少农村垃圾收运量。
对于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则主要通过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督促企业完善污染治理设施来实现。
对于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将通过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对保护区内的污染源进行清理整治的方式,确保居民喝上干净的水。
其中,畜禽养殖污染一直是农村环境整治中的难题之一。夏祖相表示,将结合正在进行的农村能源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鼓励大中小型养殖场建沼气工程,并根据环境容量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着力解决这一难题。
目前,沼气在我市农村已经普及。夏祖相称,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54.3万户,占全市适宜发展农户的60.4%,受益群众达到500余万人。通过沼气工程建设还推动了农户改厕、改厨、改环境,使农村脏乱差的状况得到改善。
此外,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也可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例,仅2012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总用量51万多吨,由此减少不合理施肥3.19万吨。
通过这些措施,到2017年,整治后的行政村农村污水处理率、垃圾清运处理率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分别达到60%、100%和70%,约400万农民将因此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