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将启动“撤并村”卫生室建设工程,通过5年时间,完成2606个“撤并村”卫生室建设,解决农村群众的看病难问题,让他们能就近就医。
目前,我市“撤并村”村民看病有多难?“撤并村”卫生室该怎么建?除村卫生室硬件建设外,如何充实乡村医生队伍?带着这些问题,8月30日,记者专访了市卫生局局长屈谦。
正视“撤并村”看病难问题
——一些“撤并村”撤销了村卫生室,一些“撤并村”卫生室医疗条件较差,有的偏远山区居民需要步行1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最近的医疗点
筑牢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均衡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一直是我市卫生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先后启动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设的4000个行政村卫生室,实现了外观标识、房屋面积、房屋结构、医疗设备和人员配备标准化,农村居民看病就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但是,从2000年以来,我市实施了行政村合并,每个村的规模扩大。随着行政村的合并,村卫生室大量减少,一些“撤并村”撤销了村卫生室,一些“撤并村”卫生室缺乏后续建设,房屋简陋、设施陈旧甚至临时租用房屋作为医疗用地等,医疗条件较差;
加之重庆山区较多,交通不便,有的偏远山区居民需要步行1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最近的医疗点。
“就近就医,小病不出村,是村民们多年的期盼。”屈谦表示,“要小康、先健康”,如果村民的健康得不到保障,就谈不上更好的生产生活。而要保障健康,就必须先解决有地方看病的问题。
摸清家底,统一规划,分期建设
——原则上每个村卫生室建设业务用房面积40平方米左右,市级平均补助每个村卫生室2.5万元,今年建设300个,涉及19个区县(自治县)
如何办好这一民生实事?屈谦表示,在摸清全市“撤并村”卫生室“家底”的情况下,市卫生局多次开会,讨论建设方案。
“撤并村”卫生室的建设将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因地制宜,改扩建为主”的思路进行。根据各个“撤并村”的实际情况,采取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村医自建房屋以及新建等形式,原则上每个村卫生室建设业务用房面积40平方米左右,还要有诊断室、药房、治疗室等功能分区。
按这样的要求,新建一个“撤并村”卫生室需要建设经费6万元左右,改扩建约1万-3万元。这对于不少贫困山区来说,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建设资金从何来?屈谦说,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我市将采取市、区县共同筹资的办法,其中,市级平均补助每个村卫生室2.5万元,总计6500万元,基本能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为实现良好开局,今年我市将建设300个‘撤并村’卫生室,涉及19个区县(自治县)。”屈谦说,下一步,卫生部门还将做基础调查,根据实际情况细化措施,出台《重庆市“撤并村”卫生室建设实施方案》,落实好民生实事项目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倒查问责制和终身负责制,到2017年,将全面完成2606个“撤并村”卫生室建设,方便农村居民就近看病。
配齐医生,给予补助,加强培训
——按每千人配一名乡村医生标准,为2606个“撤并村”卫生室配齐乡村医生,三年内筹集资金对2606个村卫生室的村医轮训一遍
“搭好舞台,得有人唱戏。农村居民有了地方看病,还得有人给他们看。”屈谦表示,乡村医生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担负着农村居民健康守门人的重担。但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任务重,也是大部分乡村医生的现状,特别是在偏远山村,一些村医甚至缺乏基本生活保障,难以留住人才。
如何建立稳定的乡村医生队伍?
屈谦说,市卫生局将按照每千人配备一名村医的要求,通过调配,为2606个“撤并村”卫生室配齐乡村医生。
在乡村医生待遇方面,按照市政府2012年出台的《村卫生室管理办法》,将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乡村医生专项补助、一般诊疗费补助、基本药物制度补助、村卫生室运行补助等5个渠道对乡村医生进行补助,平均每年补助每个乡村医生近2万元。
同时,我市还将探索完善乡村医生养老保险政策,建立乡村医生合理的退出机制,逐步解决村医养老待遇问题;同时也使年轻的医务人员进入村卫生室,充实乡村医生队伍。
“提高乡村医生医疗技术水平是保障群众看病的关键。”屈谦说。
为此,三年内,市卫生局将筹集资金对2606个村卫生室的村医轮训一遍,重点加强急诊、转诊、常见病等基础培训;利用远程教育、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例会制等多种形式,提高乡村医生队伍医疗技术水平。与此同时,按国家标准配齐诊断床、缝合包、血糖测试仪等基本设备,让村卫生室具备基本的检查能力,能解决伤风感冒、皮外伤等小病,真正做到让群众小病不出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