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内首部表现重庆大轰炸题材的长篇小说——《战殇》面世。《战殇》由重庆女作家谭竹创作,重庆出版集团出版发行。小说叙述了“重庆大轰炸”这一段中华民族的沉重历史,谭竹以女性作者特有的细腻笔触,描述了时代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欢辗转。8月27日,谭竹接受了记者专访。
“他们是怎么死的?饿死的吗?”
20余万字的《战殇》从平民的视角,重点描写了重庆人民在大轰炸中艰难但坚韧的生存状况,描写了他们如何在残酷的轰炸中维持生活和生产,包容和接纳外地难民,在空袭中自愿组成救护队救助市民等。
谭竹是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昨日,谭竹告诉记者,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收集到了大轰炸幸存者的部分口述资料。“看到那一行行的血泪文字,我很震惊,说实话,虽然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可是,对于这一段历史,我并不是十分清楚。”
此后,谭竹发现,身边的不少人对重庆大轰炸并不是很了解,“我的一个外地朋友根本就不知道抗战中重庆还遭受了日军的狂轰滥炸。”
还有一件事深深地刺痛了谭竹。2010年年初,她与友人到日本旅游,“我们的导游是一个20多岁的中国姑娘,她在中国长大,在日本留学。”
当时,谭竹问这个导游:“你知道重庆的大隧道惨案吗?死了很多人。”这个导游反问道:“他们是怎么死的?饿死的吗?”
那一刻,谭竹觉得,作为一名重庆作家,自己有责任、有使命写一部生动的小说,形象、全面地再现那个时代的生活,歌颂英勇的重庆人民,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那段历史。
胎儿的脚从孕妇的腹部伸出来
从日本回渝后,谭竹开始进一步着手收集关于重庆大轰炸的资料,半年的时间,她几乎天天往市图书馆跑。前前后后,谭竹大约收集到了1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
谭竹对记者说,“越是对那段历史了解,我就越觉得有责任把当年日本人的残忍、重庆人的坚强写出来。”
谭竹选择了以平民的视角来描写这一段沉重的历史,以从南京逃难到重庆的刘祖荣一家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而许多书里描写的细节,谭竹也都是根据收集到的真实素材改写的。
在谭竹收集的幸存者口述资料中,有一位幸存者说道,一次轰炸结束后,他看到一个孕妇被炸死了,高高耸起的腹部被弹片划开一道长长的口子,胎儿的一只脚伸了出来,脚上的皮肤青紫,胎儿也死了。
还有一位幸存者描述大隧道惨案:挤压之下,有的人面色红涨,口角留着胶状泡沫;有的人挥舞双手,乱扯乱抓;还有的人因为难受,互相撕咬,悲惨万状……
这些细节,谭竹都写进了小说里,“战争带给人民的伤害不应该被忘记。”
扛来篾条、竹子、油布修“抗战房”
除了描写战争的残酷,小说里,谭竹还抒写了重庆人的乐观、豁达。
大轰炸中,人们的房子一次又一次地被炸垮,住在十八梯的居民们就扛来篾条、竹子、油布,一次又一次地修建简易的房子,并称其为“抗战房”。
谭竹告诉记者,“重庆人修‘抗战房’的事并不是我杜撰的,而是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的。我们重庆人真的很顽强。”
此外,小说还描绘了轰炸之前,老重庆的地貌风情:江边悬崖上的吊脚楼、清绿的嘉陵江水、几乎垂直的石阶梯……
而黄葛树,被作为小说的另一条暗线贯穿始终,石壁上生长出来的黄葛树俨然成了重庆人的象征。
谭竹说,对于黄葛树的描写,来自她童年的记忆,“我从小在长江边长大,到处都是黄葛树,石头缝里能长出黄葛树,岩壁上也能长出黄葛树。黄葛树的顽强、坚韧、不屈,是重庆人最好的代言。”
谭竹表示,下一步,她有意将《战殇》改编成话剧,将其搬上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