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面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居民收入等民生工作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22件民生实事。
22件实事覆盖城乡,涉及数十个市级部门,作为行政主管及业务指导单位,这些部门的负责同志对已经或将要实施的22件实事有何部署?从今日起开设“民生访谈”专栏,逐一专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经由他们之口将22件民生实事的背景、方略、亮点及潜在困难详呈于报端,让老百姓知晓身边即将发生的变化。
从今年起,我市将原有的易地扶贫搬迁、财政专项扶贫、生态移民和农村D级危房改造进行了统筹与整合,形成了全新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高寒山区扶贫开发政策力度,将用5年的时间再帮助50万名高山生活困难群众搬迁,改善山区贫困群众的生存发展环境。
那么,这一决策有何背景?实施效果如何?下一步有何打算?记者昨日对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的“一把手”们进行了专访。
谈缘由
扶贫搬迁 破解贫困的直接武器
以今年1月26日的市政府文件《关于加快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为起点,标志着新一轮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正式启动。
搬迁并非新鲜事,为何今年的力度陡然加大?
“这是由当前的形势决定的。”市发改委主任沈晓钟说,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但在我市,地处渝东南翼的武陵山区和渝东北翼的秦巴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地理条件复杂、耕地和水源等资源矛盾突出,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是全市扶贫工作的“难啃地”。
与此同时,我市相继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和农村D级危房改造等工程,这些工作改善了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但由于分属各部门实施,难免出现搬迁农户补助标准不统一、有关部门各自为政、搬迁力度不足等现象。
“但搬迁的确是直接有效的扶贫方式。”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说,它把生活在深山峡谷等不适宜人居住地区的群众迁出来,直接消除了恶劣环境这个制约当地群众发展的最大障碍,扶贫开发当然卓有成效。根据有关部门测算,扶贫搬迁的人均基础设施投入为1.1万元,比就地扶贫节省30%-50%,并且返贫率不到1%,远低于全市5%的平均水平。
所以,加快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势在必行。
谈落实
量体裁衣 不盲目求多 至2017年搬迁50万人
今年初,我市作出决定,将以上与搬迁相关的工作加以整合,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至2017年搬迁50万人,其中今年安排计划20万人。
搬不搬要看群众意愿,不能搞强制措施,不能搞“一刀切”。所幸的是,在市里第一次对区县的摸底调查中,愿搬迁的贫困群众达到141万人。
“但我们为什么还是只定了50万人的搬迁计划呢?”沈晓钟表示,“这不完全是资金问题,而是涉及到一个量力而行的问题。”
他告诉记者,搬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迁入地环境、土地、资源保障等各方面承载量,要量力而行。
“要是有了村卫生室,我们就能在家门口看病了,这多方便呀!”陈大权说,村卫生室最好能像镇里的卫生院那样整洁明亮,有基本的医疗设施,还有技术好的村医“坐镇”。
26日,城口左岚乡左岸村村民欣喜地得知,按照市委、市政府决定办一批民生实事的要求,县里将在左岚乡规划新建山坪塘64口,容积12.46万立方米,整治现有山坪塘8口,涉及0.37万立方米。药材种植户赵必忠说,山上原本有一口山坪塘,占地10余亩,蓄满水可浇灌500亩水田,但因年久失修常年漏水。“现在好了,要新建山坪塘了。”赵必忠眼里充满了希望,“今后山坪塘修好了,用水有了保障,我还想多种几亩药材。”
秀山钟灵乡新厂村800多村民住在大山上,最大的生产生活难题就是“一年四季都缺水”。特别是今夏干旱,山中的泉水、溪水陆续断流,不仅种植的耐旱作物全部绝收,连大家修建的水池也彻底干涸。按照民生实事任务安排,目前秀山县水务局已紧急筹集80万元资金实施高山引水工程,抓紧将黄木山“燕坑洞”的地下水引进村子。“再过一个月,自来水就可接到我家,到时我们靠天吃水的历史就真正结束了!”村民杨明英兴奋地说,党委、政府办民生实事,可给咱们解决了大难题。
“民生实事里专门提到要搞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到那时我们农民也能真正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万盛经开区石林镇茶园村党支部书记冯世安说,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的水、电、气、公路等各项设施也完善了,但由于农村村居环境建设滞后,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生活垃圾随处乱丢、建筑垃圾乱堆乱放、露天厕所建在村前屋后等现象仍然随处可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要在村里建垃圾清运站、生活污水处理池,还要把家家户户厕所改成和城里人一样,现在大伙儿可期盼得很呢。”冯世安说。
“全市要新增和调整农村客运线路410多条,到时客流增多,我的生意就更好做啦!”在巴南云篆山经营农家乐的老板陈显锋说,22件民生实事中他最看重农村客运通达。随着云篆山修通农村公路,陈显锋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不过由于农村客运车辆开通不多,目前到农家乐的以自驾车游客为主。“随着农村客运开通完善,相信来农家乐的客人会更多。”
“新开50条次支道路公交车与轨道交通线路接驳,希望以后到轻轨站不用走几十分钟了。”26日,家住南岸区电建小区的邹女士反复读了几遍《重庆日报》的相关消息,对任务分解中提出要解决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感到很高兴,“党委、政府考虑的都是老百姓最迫切的民生需求,没得半句空话套话。”
网友“谢绝平视”在微博上留言:看到26日《重庆日报》报道市委、市政府要办22件民生实事,其中提到一户一表改造,我非常支持。现在我们用水要公摊,水费比别人贵,有时候还要莫名其妙地停水。一户一表改造后,我们就不用再承担高水价了,而且用水也能更有保障,希望能够尽快落实。
南岸区汇洋大厦小区业主文女士看到本报《22件民生实事主要任务分解表》中提到的要对1424个弃管小区电力设施进行改造,感到十分欣慰:“我们住的地方就是这种小区,到了夏天用电就紧张,生怕出事,出了问题也不知道该找谁解决。改造后我们用电肯定会更安全,心里更踏实。”
家住渝中区十八梯的王大爷最关心的则是主城棚户区改造工程。王大爷一家三口“蜗居”在一间20来平方米的小屋多年,不仅没有厕所,也没有空调,夏天只能到防空洞或商场避暑:“真希望早点启动改造,早点住上新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