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庆的排水系统有哪些?七星岗附近的莲花池是在什么时候种上了莲花?一本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旧书为读者揭秘这些尘封的往事。
近日,在整理馆藏书籍时,市文史研究馆找出了重庆著名文史专家彭伯通创作于1981年的旧作《古城重庆》,这本发黄的老书是我市第一本关于重庆街道变迁、街名由来、历史沿革的著述,内容均来源于其走街串巷、伏案研读的一手资料。
彭伯通如今已近百岁,他的儿子彭光忠告诉记者,《古城重庆》版本稀有,市面上很难找到,彭家曾经收藏的几本也已丢失,“这本书汇集了父亲大半生的心血,现在他已不爱说话,关于老重庆的记忆都藏在这本书里。”
重庆曾有17道排水沟,11道入长江,6道入嘉陵江
大阳沟、蹇家桥、潘家沟、回水沟……你可能听说过重庆下半城这些以“沟”、“桥”结尾的特殊地名。你知道吗?这些地名都来自老重庆错综复杂的排水系统。
《古城重庆》介绍,在清乾隆时期,重庆曾有17条排水沟,均顺应山势修建。其中,流入长江的有11道,流入嘉陵江的有6道,构成一个很完整的排水系统,“居住在城里的任何街道,倾倒废水都可以流入水沟,排到两江。”
记者在书中看到,17道排水沟,分别为梁子上水沟、神仙口水沟、余家巷水沟……其中不少排水沟都是由当时的城门排水出去的。比如,余家巷水沟,就在江西会馆洗墨池合沟,过翠微门右小沟流出城外;而药王庙水沟则经由梅子坡下千厮坊,出千厮门。
数百年过去,这些古老的排水沟还在吗?记者昨日从渝中区市政管理局了解到,目前大多数老重庆的排水系统已难寻踪迹,但在十八梯一带还留有瞿家沟、回水沟等遗迹,它们仍然发挥着余热,处理着生活污水。“这些污水经瞿家沟、回水沟等管网汇入响水桥主管道,然后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最后才排进长江。”
较场口曾叫“扯谎坝”,差点成为重庆市行政中心
提起较场口,稍微上了点年纪的重庆人都会脱口说出“较场坝的土地——管得宽”的歇后语,意为较场口四通八达,占地面积宽。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1946年的国民政府规划里,较场口曾被计划设立为重庆市的行政中心。
彭伯通介绍,当时的较场口热闹非凡,却是普通市民的世界。“当时这里小摊小贩聚集,跑江湖的、行诈骗的也聚集在这里……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因此,这里还得了个‘扯谎坝’的称号。”
1946年,时任重庆市市长张笃伦,延揽国内外专家及社会贤达何北衡、茅以升、税西恒、卢作孚等,完成了《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在《草案》中,较场口计划作为重庆市的行政中心,将建立一个规模宏大的广场,同时市政府及所属各局处、市参议会、市社交会堂、市中心图书馆、市博物馆等全部集中到广场周围。广场中央建抗战纪念柱,广场正门在民权路,入口处建凯旋门。
彭伯通介绍,《草案》是精装的一个厚厚的册子,十分详尽,“很多示意图、工程图、模型图都出自专家之手。”不过,因为资金等各种原因,这个宏大的计划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七星岗莲花池曾是明丞相的别墅
莲花池位于七星岗渝海大厦附近,如今这里既没有莲花,也没有池,但在明代,这里却是一位丞相的花园别墅。
彭伯通在《古城重庆》中介绍,明末,莲花池有一座美丽的花园别墅,它的主人叫做王应熊。王应熊是神宗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崇祯三年拜礼部侍郎,六年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当时,王应熊把自己在莲花池的别墅叫做涵园,乡人则称之为“丞相花园”。
这个神秘的花园到底长什么样子?彭伯通说,据史料记载,园内亭榭台阁俱全,上下两个池塘都种满了莲花,上池旧基周围七十九丈(约260米),下池旧基周围九十一丈(约300米)。当年,这偌大两个莲花水池极为罕见,渐渐的这一片便被叫做“莲花池”。
“上世纪20年代,重庆城开始修公路,最早的一条公路就从七星岗修过来,占了莲花池一半地方。”重庆文史研究者肖能铸说,那时候,丞相的别墅早已不见,但站在那公路边,远远望去,依然可以看到莲花池里粉扑扑的莲花,像来自画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