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山地连绵,沟壑纵横,特别是一些高寒偏远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2004年,黔江区委、区政府施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政策,居住在大山沟里的村民们开始告别出门无公路、饮水下山挑的日子,“安居梦”变成了现实。2013年,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中,黔江区抢抓机遇,探索创新,开辟出一条扶贫致富路,为贫困地区与全市同步实现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产业来扶贫
每个村民都有住房和门面
“老板,给我煮2两小面”、“老板,我要2两绿豆粉……”8月7日,五里乡胡家坝村,一幢漂亮的新楼里传出阵阵笑声。记者循声进屋,只见店里挤满了客人。
房屋主人叫彭内江,原住在五里乡海拔1500米以上的五里村,因耕地和交通条件限制,水、电、路都成问题,生活一直过得比较拮据。
“现在我老婆在家开了个餐馆,空闲时还可以到院子里的合作社做点刺绣,加上我在外面搞建筑,现在全家一年收入10多万元。”彭内江说。
彭内江一家的变化,缘于五里乡正在进行的一场以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为主题的“美丽蜕变”。
“胡家坝的建设,政府采用的是统规代建的模式,每个农户都有一套120多平方米的住房和一个30多平方米的门面,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五里乡党委组织委员龚节彬说。
据介绍,胡家坝村还将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气候优势和接连马喇镇、蓬东乡的地理优势,以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力打造胡家坝综合贸易交易市场,增加农户收入。
资金打捆用
村民住上江景房
便捷的交通,整洁的院落,较为完备的公益设施,风格统一、雅致大方的一栋栋新房在波光粼粼的阿蓬江畔熠熠生辉……这是阿蓬江镇曹家河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点的景象。
就在几年前,这里的村民还住在离该地一公里外的山沟里,那里时常有山石滚落,一下大雨,就担心滑坡。2010年7月2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使全村近九成房屋都成了危房。
面对曹家河居民的困苦,阿蓬江镇党委政府通过实地踏勘后,做出了易地搬迁决定,要将村民迁出滑坡带。
可资金从何而来?阿蓬江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和叠加了生态移民、金土工程、巴渝新居建设、危旧房改造、地票交易等多种优惠政策,筹资近1000万元,加上村民自筹资金约650万元,于2010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移民安置点建设。
短短一年间,大坪村一组的78户275人住进了地灾安置小区里的新房。
村民刘耀彩说:“房子修好了,路也通了,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配套设施全
有公共服务中心、运动场、幼儿园
走进冯家街道马林村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点,全是两层高的小洋楼,掩映在青山绿水间。
“我这幢新房子有173平方米大哩!”马林村村民谢琪说,他一家5口是去年底从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搬到马林新村的,“现在,我们住别墅,喝自来水,连车子也可开到家门口……”
在谢琪的新家旁,便是新建的村委会和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中心、幼儿园。为丰富村民生活,新村还配备有一座标准化的羽毛球场和篮球场。考虑到村民们的生活习惯,新村甚至在居民区外修建了一座集体养猪场,入住新村的每户居民都能分到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猪圈。
“我们不仅要让村民‘搬得进’,还要让他们‘能致富’!”冯家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胡勇说,在推进新村建设的同时,冯家街道着力跟进抓好新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立新村住用管理机制和规划发展新村主导产业,前不久街道还和黔江区团委、扶贫办、旅游局等部门合作,对入住新村的居民开展乡村旅游服务技能培训。风景优美,设施齐备的马林新村不仅要成为居民们的“安乐窝”,更要成为马林村村民的“聚宝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