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市民外出度假需求而量身定做的避暑纳凉产业正在不断发酵。
在见诸媒体的报道中,纳凉点一床难求、农民赚得盆满钵满的事例不胜枚举。
但能源账似乎绝少有人提及。事实上,上百万人外出避暑,减少的能源消耗亦可谓“天文数字”。
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了解,意图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反映避暑纳凉的“环保效应”。
一个普通家庭的经济账
8月15日清早,武隆县仙女山镇塞拉维小区6栋402房,“周老五”和老伴刘思莉像往常一样醒来,刷牙洗脸后,老两口一个拿钱包,一个拿菜篮,颇有默契地出门。
“周老五”名叫周天福,因在家里排行老五得了这个昵称。几年前,60岁的他与老伴刘思莉开始外出避暑,从贵州桐梓到石柱黄水,直至今年来到武隆仙女山“安营扎寨”。
小区内满目苍翠,“周老五”忍不住深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
一天的生活很有规律,早上买菜、遛狗,中午午休,下午约几个朋友打打小麻将,晚上在广场上跳交谊舞。
日子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掐指一算,这已是老两口在武隆度过的第75天。
“算过账吗?”记者问。
“周老五”显然被问得一怔,想了想:“没算过。”
他们在仙女山上的家,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电用得很少很少,每天只有一两度左右,一个月下来只有50多度。气也用得不多,到目前为止,只用了40几方,约150元。用水方面,两人倒是统计过,每人每天大概4桶,折合150斤,两人300斤。
“要是在重庆城区,这基本上是不可想象的。”刘思莉是家里的财务,这方面她很清楚。
“重庆城区的夏天很难熬,不是钱受罪,就是人受罪。”她说。
这话的意思是,要么每天都把空调开着,那电表就呼呼地转,要么人就熬着,不停淌汗。
刘思莉仔细回想了一下,每天柜式空调要开6小时左右,这就耗去了12度电,因为“周老五”打鼾严重,两人只能分开睡,各自开一个空调,又是十几度电,再加上电饭煲、冰箱、电视、风扇等,一天的用电量高达30度,一个月至少800多度。
至于用水,两人在重庆主城生活一个月,用水量至少12吨,即2.4万斤,平均每天800斤左右。
能源之外的获利
“自从开始外出避暑后,人的神经彻底放松了,懒得去算这些分分角角的事情。”“周老五”插话。
事实上,老两口以前都是必较节俭的的人:比如捡“耙活”是常有的,菜市场有啥没卖完的剩菜,朝天门有什么便宜货,商场有什么打折的,甚至跟着别人去看房能免费吃顿午饭,这都是过去两口子常关注的事。
然而,自从逃离高温后,人的心情逐渐开朗起来,在用钱方面也不那么斤斤计较了。过去精打细算的两人,竟然会花30万元在仙女山买度假房,作为每年夏天固定的避暑休闲地,这就是一大明证。
和心情相伴而生的是欢歌笑语。记者在小区内看到,邻里关系非常和睦,人与人之间总是笑脸相迎,见了面打招呼总是不忘邀请对方到自己家坐坐,全然不像在都市里,邻居往往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笑脸是幸福的反映,或许这就是老两口追求的康居生活吧。
一个月少消耗800万度电
根据市扶贫办统计,去年夏天,我市外出避暑480万人次,今年预计将达到500万人次。去除周末度假的短住客外,长住人数应不低于100万。
如果把“周老五”一家人的数据推而广之,可以得出,仅这100万长住客人,每到夏天每个月就能省下800万度电、375万吨水以及若干天然气。
天然气中的碳分子含量较少,这里暂不统计它,而电和水却大有文章。
根据BP中国碳排放计算器提供的资料,电与标煤的等价值折算系数为1度电=0.4千克标准煤,排放0.272千克碳。800万度电,即减少了2176吨碳排放。
水也是如此,每省一吨水,就减少0.194千克碳排放量,375万吨水,即减少了727.5吨碳排放。
这还仅仅是夏天一个月减少的碳排放量,重庆的酷热天气从6月开始,一直要持续到9月中上旬,按3个月计算,每年夏天,若外出避暑纳凉的人数保持不变,则仅此一项便能减少碳排放8710.5吨,相当于种了1.24万亩森林,这笔账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