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火、变脸、水袖、高腔……拥有辉煌历史的川剧,如今却面临严峻的生存现状。8月19日,记者从重庆理工大学获悉,该校会计学院学生利用暑假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与川剧同行》,记录川剧生存现状。
川剧现状:夹缝中生存
记者看见,这部名为《与川剧同行》的纪录片,长约20余分钟,分为“不朽的传奇”、“夹缝中生存”、“困者思辨”、“新生”等4个部分。
从7月中旬开始,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30余位师生组成调研团和拍摄组,前往有着300年历史的川剧流派发源地——四川泸州,花了一个月时间对川剧生存现状进行调研,并制作完成了一部纪录片。
烈日下,大学生们走街串巷,深入泸州市川剧团、社区、农村等地,走访了川剧艺术家以及上百位普通市民。
然而,让同学们失望的是,很多市民对川剧并不了解。
“不少川剧表演者也因为生存问题放弃了川剧,改行从事流行乐、跳舞等。”泸州市非遗保护传习所所长包靖告诉大学生。
传统艺术:依然有土壤
负责带队的刘彦涵老师告诉记者,2011年底由重庆川剧团带来的经典剧目《金子》在学校上演。正是这次精彩的演出,让不少大学生燃起了对川剧的喜爱。
让大学生们欣喜的是,调研中他们发现,尽管如今川剧面临着没落的困境,但川剧因其独特的魅力依然有一部分忠实的观众。
泸州市江阳区西岸村,是一个川剧文化保存较完整的村庄。在这里,许多村民表示川剧是他们年轻时最喜欢的节目。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更是当即对着镜头哼唱起了川剧。
而在泸州师范附小,则建有专门的“川剧社团”,40余名小学生每周会进行3次训练。在去年的泸州市春节联欢晚会上,孩子们还用川剧的方式表演了《新编三字经》,大受欢迎。
传承川剧:用流行的方式
“如何让川剧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青春?如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让更多的人喜欢川剧?”学生赵美琪告诉记者,这就是大家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所在。
在拍摄和调研过程中,大学生们将川剧的流派、唱腔等基本知识做成图文并茂的海报,在大街上为市民宣讲起川剧知识。
7月下旬,大学生们还在西岸村进行了一次“川剧走秀”。同学们穿上自己亲手制作、印有各式川剧脸谱的服装,在劲爆的音乐中用流行的方式展示川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