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来到中国西部,从此开启了他探索中国艺术的漫长旅程。8月15日,牛津大学荣休院士迈克尔·苏立文做客上海书展,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一起,畅谈对中国艺术的看法。
收藏的第一幅油画是关于重庆的
今年97岁、被称为“20世纪中国同行人”的苏立文,在73年前第一次来到中国。作为支援中国抗日的国际红十字会卡车司机,他在1940来到贵州。次年前往四川成都,在那里他遇见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妻子吴欢。
通过吴欢的介绍,苏立文结识了一大批中国知名艺术家,如吴作人、丁聪、庞薰琹等。受他们的影响,苏立文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
“我当时收藏的第一幅油画是画家吕思百送给我的,画的是重庆雨后的小巷。”苏立文说,那种半抽象的写意语言,展示了独特的中国画的意蕴。
1943年,著名漫画家丁聪创作了《现世画》,这幅讽刺国民党当局的作品一经问世,立即引起全国轰动。国民党下令查收这幅画,苏立文夫妇将这幅画藏于自己家中,后又将它偷偷运往美国,才使这幅画得以保存下来。
“那段时期,是我最早开始了解中国艺术。”苏立文认为,战乱让中国艺术家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的作品,也让自己第一次认识了中国艺术。
曾经有幅画,博物馆都无法界定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画
今年,由世纪文景出版社出版的苏立文重要著作《20世纪中国与中国艺术家》面世。这部共62万字、分上下两册的中国艺术史,对从晚清到1996年一百年时间里的中国20世纪美术发展,做了全景式梳理和讨论。
作为一名最早将中国艺术传播到西方的艺术家,苏立文对中西方艺术怎么看?
苏立文认为,关于中西画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然而近代以来,中西画的界限正在逐渐被打破。
“曾经有一幅画,博物馆无法界定其应该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画。”苏立文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时空、地域的差别正在逐渐模糊。今后,个体性的差异才是最主要的,因此年轻艺术家应该保持激情和自己的个性。
中西方应加强文化批评与交流
而对于中国著名的画家,苏立文也有自己的看法:经常使用花鸟等作画的齐白石,画面虽简单但生动,连鱼虾都会呼吸;而擅长现实主义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在他看来则缺乏激情,作画水平仅仅只能是“合格”。
“在欧洲,博物馆对中国的艺术品有大量的收藏和研究。但是在中国,却没有太多对西方作品的研究。”对于目前中西方艺术的交流,苏立文表示遗憾:西方人在用他们的观点和文化来研究中国文化,如果能用中国人的思维对西方艺术进行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