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5000元月薪诚聘土陶工匠,没想到广告打了一个月,却没招到一个人。”近日,大足区玉龙镇溜水村手工制陶厂的负责人鲁昌友非常着急:秋天来了,大家开始做腌菜了,他的土陶窑罐也进入了销售旺季,令他没想到的是,一个手艺精湛的老师傅突然辞职,给他来了个措手不及!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像鲁昌友这样的传统手工制造业遭遇机械化冲击后,面临着各种发展难。如何保护好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不仅让它们能够得到传承,还能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呢?
一边是市场需求,一边却一匠难求
鲁昌友18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土陶手艺,30年前承包了村里的手工制陶厂。从特大号酒缸到小号泡菜坛,他一窑能烧制2000多个。因为是做批发,又是老字号,他的窑罐没愁过销路。特别是每年秋季,窑罐一出窑,就被大足、潼南、铜梁、永川等区县的客户订购一空。去年,他烧制了18000多个窑罐,实现产值70多万元。
在鲁昌友的厂里,工匠拿的是计件工资,月收入3000至6000元。但是,较高的工资也没能留住几个得力匠人。
“缺工匠,导致大足数十家手工制陶厂相继倒闭。”玉龙镇工作人员余中智介绍说,溜水村目前只有鲁昌友等三家仍在苦苦支撑!
既然窑罐有市场,匠人待遇也不错,为何招不到人?
鲁昌友总结为三点:一是大家对传统土法制陶业信心不足,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其次是土陶工艺流程复杂、要求较高,至少要学习两年才能掌握基本技能,很多学徒因此半途而废;第三,制作一个大酒缸需要4个小时,之后还要对毛坯进行风干、上釉、烧制、冷却等过程,全程下来要坐一整天,很多年轻人吃不下这个苦。
“机械化生产也许是我们的唯一出路!”鲁昌友说,看到外地制陶厂引进机械设备进行规模化生产,他也计划对现有的制陶厂进行转型,但是,他还想保留下部分土法手工艺,不想让祖辈传下来的土陶技术就此失传。
机械化生产冲击大,传统手工业叫好不叫座
记者了解到,像大足土陶一样面临“匠人荒”的传统手工企业在全市范围内为数不少。
与大足土陶相比,素有“天下第一帘”美称的梁平竹帘,虽然身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环,还曾多次作为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礼品,如今,也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竹帘生产以民间手工技术为主,借助简单而巧妙的木结构机械,抽成细如毫发的竹丝,经过数道工序的手工制作,织成薄如蝉翼、形似锦帛的独特竹帘工艺品。”梁平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郭东斌介绍,后来,匠人还结合书画、刺绣、植绒等多种表现手法,将竹帘制作出各种形式的挂帘、屏风、装饰画等实用工艺品。
但是,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工艺品冲击下,发展了上千年的竹帘产品显得陈旧落后,导致市场逐渐萎缩。郭东斌说:“工艺大学水平、绘画中学水平、包装小学水平,可以形象地描绘梁平竹帘的现状。”
窗帘代替了竹帘,新潮的装修风格冲击了竹帘画装饰品……目前,该县仅有的近十家小型作坊式竹帘生产企业,产销量均呈逐年下滑趋势。
在采访过程中,重庆知德文化竹帘研发中心的张新权告诉记者,去年,他们手工制作了价值200万元的竹帘,仅卖出一半:“销售难的核心问题,还是竹帘产品没有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对此,郭东斌认为,梁平竹帘要发展,还得走出去、引进来,改变单一的销售方式,主动去开拓市场。
手工业“过招”机械化,绝非穷途末路
和梁平竹帘的境遇有所不同,大渡口区非遗传承人蔡照普却将手工制作的麦草画产品经营得风生水起,全国各地的订单也纷至沓来。去年,他销售麦草画及“麦金瓷”的营业额达到500万元,获纯利近100万元。
“‘小手艺’带来大效益,产业化运作不仅能传承文化,也让我们尝到了致富的甜头。我认为,手工业与机械化可以相互促进与发展。”
蔡照普告诉记者,他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带领徒弟制作纯手工麦草画,走收藏品路线;一方面结合机械化,把麦草画制作成麦金瓷,走市场化路线。这样,不仅使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得到保护,还通过机械化批量生产让更多人熟知麦草画。
像蔡照普这样,在大市场的夹缝中求得生存的手工艺人并非特例。铜梁县太平镇的周建也是代表人物之一,他依托铜梁龙舞将传统手工龙灯彩扎工艺发扬光大。去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宣传与推介下,他的手工扎龙厂重整旗鼓,制作的400多条彩龙卖到了全国各地,创下500多万元的营业额。
别的企业生产豆豉只要一个月时间,而在重庆永川豆豉食品有限公司却要一年。在行业激烈的竞争中,他们始终保持着传统的手工生产技术,加上现代化的产业运作模式,最终还是赢得了庞大的消费群。
“只要有特色,就不怕没市场。去年,我们3个‘永川豆豉’传承人带领10多个徒弟,创下了3000万元的产值。”该豆豉公司负责人熊国权介绍,“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们用传统手工技术制作的豆豉就如同养土鸡,虽然饲养时间长,但却比饲料鸡好卖。”
由此可见,传统手工制造业还是有路可走。
“小手艺”带来大效益,产业化运作也能传承手工文化。为此,我市有些地方政府也开始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如,为了保护国家级传承人,我市财政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配套补助;在永川,豆豉企业鼓励“老带新”,定期召开手工制造培训班;在梁平,为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为有代表性的竹帘工艺企业提供6万元的扶持资金,并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记者手记
传承的是技艺 不变的是文化
人死艺亦亡,绝活成绝唱。自古以来,多少传统技艺因后继无人,消逝在一片遗憾声中。
如今,传统手工艺要在机械化形势下走出低谷,必须植入现代元素并不断创新发展。但在变化发展当中,不能变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首先,传统文化元素要保留,核心技艺不能变。以梁平竹帘为例,在新品研发中,从材质到花样到品类,都必须坚持传统的制作工艺不能变。
其次,市场推广可以多样化,浓郁的地域性不能变。可以将民间工艺与旅游市场相结合,大力宣传极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
再次,既要坚持艺术性,也要注重实用性。传统手工业产品若没有市场,“传承”也就失去了意义。
要保护和传承民间工艺,除了工艺制作人自己的努力外,政府也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只有这样,民间工艺的传承困局才能真正破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