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当记者刚走进渝北区某小区,一阵咿咿呀呀的京剧唱腔就传入耳朵里,无需问人,循声而去,很快就找到了“厉家五虎”惟一在世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厉慧森的家。
日前,厉慧森创作的30多万字的《厉家班史》最终完成。在厉慧森看来,京剧就是他的生命、他的人生。而用时间的尺度看来,厉家班京剧的历史就像人生一样跌宕起伏,充满了时间的厚重感,而作品正是讲述了声名显赫的京剧班社——“厉家班”的奋斗历程。
在抗战烽火中,“厉家班”经历了怎样的颠沛流离?“厉家五虎”又如何在重庆登台献艺,为抗战摇旗呐喊?在《厉家班史》中,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厉家班史》本来写了67万字
“《厉家班史》我本来写了67万字,现在已经压缩成了30多万字。”关了正在播放的京剧CD,86岁的厉慧森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道。老人鹤发童颜,聊起京剧,声如洪钟。
厉慧森告诉记者,写《厉家班史》的想法,其实他在1985年就萌生了,“当时有人想写班史,我一想,‘厉家班’的历史,我最熟悉,与其别人写,不如我自己写。”由于之前忙于演出、教学,最近几年,他才开始动笔创作。
记者看到,厉慧森创作的《厉家班史》全部是手写完成,厚厚的稿纸足有一尺多高。“前段时间,上海一家出版社和我联系,表示有意出版这本书。”厉慧森对记者说,得到这个消息,他很高兴,“《厉家班史》终于可以出版了。”
“我父亲厉彦芝1936年在上海创办了‘厉家班’。”老人的记忆惊人,把“厉家班”的往事向记者娓娓道来。
厉家五兄妹几乎都是从五六岁就开始学习京剧的,“慧斌人胖,嗓音洪亮,学花脸;慧良精明英勇,学文武老生;慧敏隽秀端庄,学青衣花旦;我人小讨喜,学了丑角;慧兰年幼,当了个‘听用’。”厉慧森告诉记者,他们兄妹五人把生旦净丑都占齐了,后来逐渐打响了名声,被称为“厉家五虎”。
义演募集到8000多元捐给抗敌战士做寒衣
1938年,日寇侵略中国的气焰越来越嚣张,“厉家班”100多人经过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最终抵达重庆。
“在重庆拍的这张照片,是我们‘厉家班’成员最齐的一张合影。”厉慧森指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对记者说。
“我现在都记得,那是1938年10月的一天,我们98个人拍了这张照片。”照片中的“厉家班”成员们,男生个个剃着光头,穿着长袍,看上去很精神。
刚到重庆的“厉家班”就参加了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举办的戏剧节。在戏剧界进步人士的主持下,戏剧同仁们举行了三天联合义演。
“为了唤起民众抗敌救亡的热情,我们‘厉家班’还特别赶排了一出《明末遗恨》。”厉慧森告诉记者,演出结束后,“厉家五虎”和师兄弟们带妆下台向观众们募捐。“当时我只有11岁,观众们看着我们这些小娃娃都在为抗战尽力,就特别踊跃地捐款。”
那次戏剧节共募集到8000多元钱,他们全部捐献给了抗敌战士做寒衣。
创新《西游记》在两米多的小台上翻跟斗
抗战中,“厉家班”还演出了《抗金兵》、《岳飞》、《第一忠臣》等鼓舞士气的剧目。
大轰炸中,戏班无法登台,厉彦芝就在南岸区租了一块地,搭上通铺,将100多位“厉家班”成员聚集在一起,坚持每天排戏、练功。
此后几年,“厉家班”辗转昆明、贵阳演出。1944年,他们再度回到重庆。
重返重庆后,“厉家班”在表演上推陈出新,一出《西游记》因配乐新颖,布景新奇,还把真狗牵上舞台,引得观众趋之若鹜。
“那时的舞台都比较小,在简陋的条件下,我们还是把布景搞得很不错。”厉慧森回忆道,“尤其是在《闹天空》一本中的‘云端大战’,台上设台,层层上升,在两米多的小台上还要开打、翻跟斗。哮天犬用的是真狗,那狗是我父亲的一个朋友送的,被训练得很好。哮天犬在台上追咬孙悟空的戏,精彩万分,全场观众都惊叹不已。”
直到解放后,不少人遇到厉慧森,还总是对他说:“过去我看过你们的《西游记》!”可见这出戏在观众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演过200多出戏 平时凌晨3点起床
“我每天早晨3点过就起床了,今天听说你们要来,有点兴奋,2点过就醒了。”厉慧森很幽默,也很健谈。
5岁登台,7岁开始学戏,老人一辈子演过“汤勤”、“蒋干”、“葛麻”、“老艄翁”、“芝麻官”、“徐九经”等角色,共计200多出戏。1988年,他从市京剧团退休后,接着又在重庆艺校教了两年书。走下舞台的他,并不甘寂寞。
如今,老人的作息习惯是每晚8点过就睡觉,早晨3点过起床。起床之后,他就看书、写字、作画。
“抗战时,我在贵阳演出期间,国画大师徐悲鸿来看了我们的戏后十分高兴,画了马、喜鹊等送给我们。因为这样,我也很喜欢画画。”说话间,老人向记者展示了一幅他自己画的马。
在老人的书房里,到处都是他写的毛笔字、画的京剧脸谱。去年出了车祸之后,老人的行走有些不便,在此之前,他还喜欢到各地旅游,酷爱足球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