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日,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集团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其所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及相关奶制品受到肉毒杆菌污染,目前含有毒菌的产品已部分流入中国,娃哈哈等多家国内企业被卷入其中。
一时间,往日备受追捧的洋奶粉面临信誉危机,“洋奶粉”神话是否就此打破?
●涉“毒”事件波及面扩大
据报道,由于产品受到肉毒杆菌污染并波及多地,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5日中午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对此进行解释并道歉。
他表示,受到污染的原料浓缩乳清蛋白共计38吨,涉及娃哈哈、可口可乐、达能旗下品牌多美滋和新西兰奶粉品牌可瑞康等8家企业。
西奥·史毕根斯说,目前已经确认市场上90影响产品的安全状况,剩下10产品即将在48小时内召回。
新华社昨晚发文称,48小时内全召回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不少涉事产品已经售罄。
●“洋奶粉”百分百安全神话被打破
恒天然是全球最大乳品原料供应者。新华社报道称,新西兰95乳制品用于出口,年出口额约为84亿美元,占新西兰出口总额的1/4。中国是新西兰乳制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国内80进口奶粉来自新西兰,而这些奶粉的原料主要都来自恒天然集团。
有媒体报道称,此次恒天然涉“毒”事件并不是首例:2012年9月,恒天然公司在抽检其生产的全脂奶粉、脱脂奶粉和酪乳粉时,有1/10的样品检出微量双氰胺残留物;2013年1月,恒天然公司的克兰德博耶加工厂生产的奶粉中被检测出含有微量双氰氨。
在华洋奶粉品牌接连曝出质量问题,洋奶粉质量“百分百安全”的神话被打破。
●洋奶粉犯错境界与中国乳企仍有所不同
面对此次恒天然涉“毒”事件,人们天然的将其与此前国内“三聚氰胺事件”进行对比:
首先,问题暴露的过程不同。恒天然是在自检中发现问题,之后向新西兰政府报告,属于“自曝家丑”。而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是在媒体和消费者的不断揭发与肇事企业竭力隐瞒的持续角力中,逐渐被世人所知。
其次,两个事件导致的后果不同。肉毒杆菌是一种致命病菌,可以威胁消费者特别是婴幼儿生命安全,但截至目前,涉及奶制品食用后不适的案例尚没有出现。
第三,导致恒天然产品“中毒”的原因是该公司一家工厂的管道被污染,是一起偶然事件。但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是众多乳企在产品中蓄意添加有害物质。
●严苛的质检标准更值得借鉴
另据媒体报道,此番爆出的“肉毒杆菌”这一名词,在全球各国的乳品检测标准中均未被列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钟凯博士表示,肉毒杆菌在乳品中并不是常见污染物,在奶粉和食品中出现很少。中国婴幼儿奶粉配方对于肉毒杆菌没有任何标准,全世界都没有奶粉中肉毒杆菌的限量标准。
今次,恒天然公司能够通过自我检查,爆出“肉毒杆菌”这一乳品安全隐患,也说明其质量控制水平,的确是高于国家部门(包括出口国和进口国)的质检水平,其对质量的控制要求,也高于国家标准要求(包括出口国和进口国)。
●希望此次洋奶粉危机能倒逼中国企业学会“自曝家丑”
今次恒天然乳品涉“毒”事件,还是破除了部分消费者对洋品牌奶粉的盲目崇拜的心理。作为问题蛋白粉的生产者,恒天然有责任承担这起风波引起的任何后果,并如实回应消费者和职能部门的任何质疑。
媒体无意为恒天然公司背书,但国外严苛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和企业严格的自检程序,以及“自曝家丑”的负责任态度,仍令人更感放心。
大众也希望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能倒逼企业学会“自曝家丑”。偶发性的食品安全事故不可能绝对避免,但企业必须提高自我质量控制水平,如此才能将食品安全事故扼杀于萌芽,国内更应形成不遮羞、不护短的信念,因为只有及时主动地披露不良信息,才能真正树立本土乳企长久的公信力。
毕竟,洋奶粉也好,国产奶也好,不能总让中国的消费者透出一丝“何处能喝放心奶?”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