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凌晨5∶00,天蒙蒙亮,白晓东吻别孩子,开始了新的一天。
5∶30,白晓东就来到了位于渝中区高九路六店子的天然气配气站。作为重庆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的员工,他的任务是:对配气站的三大天然气储气罐进行检测。
这三大储气罐建于上世纪80年代,每个罐的储量达3300立方米。按照惯例,天然气储气罐每3年要检测一次。
偌大的储气罐只有两个直径0.6米“孔”,分别位于气罐的顶部和底部。白晓东和同事们带上毛巾,腰上挂着两瓶矿泉水,头戴顶灯陆续从孔里钻进储气罐内。
白晓东站在脚手架上,仔细地检测着罐内的每一条焊缝。不一会儿,汗水就打湿了工作服。
太阳渐渐升起,储气罐内部温度慢慢上升。即便底部的鼓风机加大了风力向罐里送风,但罐内依然是热气翻腾。豆大的汗珠从白晓东的额头流下来,不时模糊了他的双眼。
“热其实还能忍受,最关键的是闷。由于太阳照射,罐壁残留的天然气开始挥发。说是蒸笼还不太贴切,更像是一个高压锅。”白晓东说,“到最后,呼吸都比较困难。”
上午10∶00,哨声响起,当天的检测工作结束。
在即将出罐之前,白晓东看了看随身携带的温度计。上面显示: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