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23:00,毛杨洋被急促的电话铃惊醒。电话的另一端是命令——马上到值班室接受任务!
毛杨洋是渝中区水厂维抢修组组长,他和同事被要求在23:30左右,分别赶到位于鹅岭的调水阀门以及位于七星岗的打枪坝车间,同时打开两地的闸阀,为大溪沟、上清寺、文化宫和牛角沱等片区的居民用水加压。
这一天是7月11日,重庆主城温度为37℃。
用水高峰过去后,两人又要逐渐关小闸阀。到凌晨3:00,几乎没有居民用水时,闸阀才完全关闭。等到天亮,两人还要赶去开闸。他们都没想到,这样的轮班作业一直持续了10多天。
“三江预警”体系建功
未雨绸缪。今年,水务集团将水文和气象监测,拓展至嘉陵江的支流区域,形成涪江、渠江和长江的“三江预警”体系,这为启动应急方案赢得了时间。
7月11日早上,市水务集团收到警报——集团旗下自来水公司的众多水厂的取水源嘉陵江,出现大量泥沙。
11日上午10:00,北碚水厂人工测得嘉陵江原水浊度6300NTU(浊度单位,浊度越高说明泥沙含量、杂质含量越高)。而前一天,该数据才232NTU,一天之内竟暴涨了近30倍!
为保障用水,渝中区水厂在高浊度原水来临前,清洗制水池,同时调整制水工艺流程;另一方面,市水务集团启动“两江联动”预案,通过管网从九龙坡区和尚山水厂(通过鹅岭阀门进入渝中区)、南岸水厂、沙坪坝水厂同时跨江跨区调水入渝中区,缓解供水缺口。
首次遭遇高温高峰高浊度“三碰头”
毛杨洋11日晚接到任务时,渝中区水厂刚受到嘉陵江高浊度水影响。
12日清晨7:00,监测人员吓了一跳——嘉陵江水浊度是19600NTU!这是渝中区水厂建厂80多年来从未遇到过的情况。
渝中区水厂的设计处理能力是浊度3000NTU的原水,日制水能力是6万吨。19600NTU的浊度,意味着1杯江水中,有1/3都是泥沙,排泥的次数将是原来的数十倍,制水能力也相应的下降至2万吨/天。
高温、高峰、高浊度“三碰头”,水务集团也从未遇到过。
11日晚上开始,渝中区水厂制水池排泥的频率也从每半天1次,调整为半小时1次,后期增加到随时排放;技术人员和国家水质监测网重庆监测站的专家,也24小时监测浊度变化,每半小时上报1次。
与此同时,跨江跨区调水也是个复杂的事,需要几十个工作人员的参与。开闸阀不仅仅是简单的拧开关,“开1个闸阀大约就是30分钟,光渝中区的闸阀有40多个!”水务集团运行部部长李炜炜说。
坚守岗位 党员带头突击
10多天的不眠夜,水务集团各单位生产车间、运行部门的党员干部始终都坚守岗位,奋战在一线。
技术部门的水质检验员全天候值守,第一时间提供预警预报,为制水、调水提供依据;高浊度减退后,各水厂车间组织“党员突击队”,利用夜间对斜管池、预沉池进行彻底清洗,以备第二波洪峰过境;物资保障、抢修队伍中的党员也都身先士卒……
13日凌晨0∶30,渝中区水厂容积2000多立方米的沉淀池底的排泥阀,因为泥沙堆积而无法打开。“党员突击队”的几名队员,系着消防带跳进1米多深的池内,像当年的“铁人”王进喜一样,用身体搅松泥沙,再用高压水强制冲开底阀,终于赶在凌晨5∶00恢复了供水。
完成排泥后,疲惫不堪的突击队员们,坐在水池旁的地上就睡着了。
值得欣喜的是,在保证出厂水质的前提下,在此次高浊度原水过境期间,水务集团供区并没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的停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