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人士在餐厅用餐时支付多份餐费,却只享用一份,其余的暂存于餐厅等有需要的人来免费取用——这项“有爱有尊严”的平民慈善被称为“待用快餐”。自今年4月很快掀起了网上网下爱心联动。然而记者走访发现,在欧洲高度成熟的“待用午餐”理念似乎在国内水土不服,多地均出现了爱心午餐被闲置的尴尬。
免费快餐无人认领
缇雅休闲餐厅是重庆两家加入待用活动的餐厅之一,以学生为主要消费对象。由于适逢暑假,记者采访时餐厅处于半歇业状态,墙上挂着的“待用快餐公益活动响应商家”的金色牌子颇为显眼。
说起这项活动,年轻的蔡老板却显得不那么高兴:“我们现在的认购活动已经暂停了。”他告诉记者,自4月15日首批申请并加入了“待用快餐”计划后,餐厅决定每天提供10份“待用快餐”,饭店本身提供5份,爱心客人认购5份。“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接待过一个愿意提供认购的顾客”,蔡老板告诉记者。
比起没人捐,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没人愿意来领。4月15号以来,该餐厅已累积了185份待用快餐,可是至今没送出去一份。
“待用快餐”遇冷重庆并非个案,据浙江、江苏、河南、陕西等多地媒体报道,当地的“待用快餐”均出现捐多领少,甚至无人认领的情况。
捐与受为何两边遇冷
这样一个颇具创意的平民慈善,为何在推行的过程中却遭到了捐与受“两面冷”的情况?走访显示,信任和尊严是被提及最多的两个词。
学生是缇雅餐厅“待用”的目标群体,但该餐厅一位服务人员并不看好:“哪个大学生会来领这个?”她回忆,宣传期间,许多来店里吃饭的大学生都表现得很支持,说会给有需要的同学传达到,还开玩笑说以后没钱就来蹭饭吃,但真正施行后却没有一个学生来咨询,更别说领取。
另一个服务员小李补充,前两天他在推广的过程中,看到一位老大爷顶着烈日收垃圾,就上去邀请老大爷来试试这个待用快餐,但饶是他再三说明,老大爷还是拒绝,并且说:“我还能自食其力,谢谢你,年轻人。”
“我们钦佩老大爷的为人,但他实在是把这个事看得太大了,我感觉社会上很缺乏这个做慈善和接受慈善的习惯”,蔡老板补充道:“我们好多次跟学生推荐的时候,他们都问,‘那我们吃了饭要做什么?给你们打扫卫生?’总之就不肯接受‘嗟来之食’”。
在活动的推广过程中,他们还遭遇了信任问题。“目前为止,唯一的认购对象钟女士常在我们这里吃饭,彼此都比较熟悉,也有信任,当时就说要认购三份”,蔡老板反映,“很多人都质疑我们在作秀,在做广告”。
推广慈善需要多一点耐心
“在我们的民间公益领域,现在急需‘待用’这样的有益尝试。它现在遭遇质疑,发展缓慢,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社会信任度比较缺乏,尤其在慈善领域,任何尝试都必然会面临着种种质疑;另一方面,我们公益事业的推广也需要成本,需要时间,因此我们要对它多一点耐心,等一等,再看一看。”海沧慈善基金会顾问,前总干事段德峰这样认为。
待用快餐活动发起人陈里强调,目前整个“待用快餐”的活动主要都是在网络上进行,虽然也有媒体报道,但力度欠缺。这种网络性限制了很多有心的餐馆老板和需要帮助的人群接触到这个信息。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卓光俊认为,在中国,慈善往往让人联想起“施舍”,免费让人想到了“要饭”,与“自尊”“面子”的遭遇让“慈善”难以深入人心,但这样的活动,这种民间自发组织,联合小微企业,脱离传统慈善模式的慈善行为必将是未来的公益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