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7月29日电(记者董小红、叶建平)7月29日,
芦山地震过去整整100天。连日来,记者重访地震灾区,无论是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还是文化活动中心;无论是住房重建的工地,还是紧张生产的车间,一张张笑脸、一个个忙碌的身影,让人欣慰、让人感动。
新近出台的《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11个专项规划,给灾后重建绘制了详细的“发展蓝图。
自力更生重建美好新家园
“坛坛罐罐地震毁 棍棍棒棒建家园”——在芦山县体育馆安置小区24幢1号的门上,挂着一副红底黑字的对联,横批是“不屈不挠”。
住户是55岁的李茂芦,震前住在县城先锋路。突如其来的地震将他家摇成了危房。7月1日,李茂芦一家3口从救灾帐篷搬进了安置小区。
“这里水电气都有,女儿也找到小朋友一起耍,住得很安全、很安逸。”李茂芦说,他患有糖尿病,震前一家人靠低保为生;震后,政府发放了生活补贴,妻子也在体育馆找了一份工作。“要把日子过下去,等攒够了钱,准备把房子先建好。”
根据规划,2015年6月底前,灾区将基本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全部完成农村住房重建;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城乡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迎难而上让产业“提档升级”
走进荥经县烈太产业新城区一名微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条生产线正全力开工,一块块微晶玻璃缓缓从炉中产出。
这是中国第一家应用全电熔压延法生产微晶板材的企业。虽然遭受地震重创,但震后仅16天,这家企业就开始恢复生产,目前企业正规划建设新的生产线,有望在明年实现20亿元的年产值。
烈太乡副乡长沈中俊说,震后,乡里推进高科技产业新城规划,将在5年内打造产值过百亿、绿色环保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产业振兴是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央财政专门安排了50亿元专项资金。根据规划,绿色发展成为灾区产业振兴的重要“风向标”,在3年内构建起以文化旅游业为主导,以特色农林牧业、加工业和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24小时守护编织防灾“天网”
一边是奔腾的水流,一边是高山悬崖,318国道天全县风吹林路段上,工人们正在悬崖峭壁上加紧搭建主动防护网,确保来往车辆安全。
天全县交通局副局长高光荣说,318国道天全县段,是连接川藏线的大动脉。震前,这里每年要完成货物周转量3.2亿吨,平均车流量9000辆以上。震后,这一路段又新排查出3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如何防治次生地质灾害,成为四川省灾后重建的一项“生命工程”。
震后,四川省内17家专业地勘单位的近400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国土资源部组织的1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对芦山地震灾区进行了地质灾害隐患全面排查,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进入汛期,灾区各地更进一步加强了地质灾害、次生灾害隐患排查、监测和处置工作。
雅安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科长王亚军说,市里对排查出来的隐患点都建立了防御预案,每个点落实至少1名监测员,24小时监测,设立警示牌,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选定撤离路线,发放预警工具,进行应急避险自救演练。“一旦发现险情,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组织群众撤离、主动避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