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9万!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今年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年”。面对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将大学生就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开展“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就业引导”三项工作,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截至6月30日,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5.43%,尽管与去年同比下降1.38个百分点,但绝对就业人数增加8000余人。同时实现了“双增长”:在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和比例持续增长,占毕业生总数的81.83%,为历年来最高;到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人数和比例持续增长,达到62.7%。
来自教育部的统计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再增19万,达到创纪录的699万。在重庆市,有毕业生的高校共55所,毕业生总数为16.42万人,较去年增加1.2万人,增幅超过7%,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来自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今年国内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普遍下降15%。
一升一降,让今年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本着既解决当前就业困难,又着眼建立长效机制的思路,开展了“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就业引导”三项工作,效果明显。
就业促进
18条促进就业的措施,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疲软!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大环境的话,或许不少经济学家都会说出这两个字。随之而来的便是用人单位岗位的缩减,就业压力增大。
在重庆市,率先感受到就业寒意的是重庆大学。今年2月,该校针对27个院系就业率所做的统计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有26个院系的就业率呈下降态势。
随后,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多所高校纷纷反馈信息:今年金融保险及房地产业、制造业、矿业及建筑业、服务业、运输及公用事业、批发及零售业等六大行业,招聘步伐都大大放缓。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市委、市政府相继召开常委会、常务会,将大学生就业列入重要民生工程。5月,市委书记孙政才对大学生就业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并在6月主持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此项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随后,市政府出台《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制定了18条措施,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这18条措施包括:通过落实税收、金融、培训补贴等政策,鼓励各类中小微企拿出更多岗位;加大市级政府机关面向基层招录比例;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条条措施,落到实处。
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人社局等市级有关部门采取各项措施,狠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高校积极为大学生搭建就业平台,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积极推进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教师“双特”等专项计划,引导更多优秀学生到基层就业。
统计显示,从去年10月到今年6月,重庆市共为2013届毕业生组织各种形式的双选会4162场,提供就业岗位37.62万个;今年支持毕业生就业政策财政资金达数亿元。
创业引领
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重庆市毕业大学生创业人数达到4952人,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并带动2万-3万人就业
这几天,黄兴亮有点忙。
这位刚刚毕业于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小伙子,利用自己申请的两项发明专利,和5名同学一起创办了重庆莘然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18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意见》中,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在历年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引领和政策扶持。
黄兴亮便是其中的受益者。
除了因专利获得教育部开展的“国家创新型训练计划”10万元资助外,他还获得了市工商局扶持微企发展的财政补贴2.5万元,以及市就业局牵头开展的“泛海扬帆重庆大学生创业行动”5万元支持等。几项相加,黄兴亮总共获得了近18万元资助,由此开始了创业的梦想之旅。
“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重庆市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大特色。”市教委负责人介绍,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成立了微型企业创业指导站,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人员、经费、场地等帮助。
不仅如此,为提高大学生创业存活率,目前重庆市共建有9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占地1.25万平方米的川美大学城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园,已培育出各类文化微企100多家,孵化企业50多家,并带动1500名学生就业。
重庆市还鼓励社会单位创建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办微企可优先入驻孵化园,并享受减免租金、创业培训、咨询服务、政策叠加等优惠措施。
正是在多项扶持政策的保障下,今年,重庆市毕业大学生创业人数达到4952人,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并带动2万-3万人就业。
就业引导
将每一名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中,大力加强各项就业帮扶和引导
“我已经报名参加市人社局牵头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了,相信在取得国家级职业资格证后,去应聘工作就更有底气。”电话那头,刚刚毕业于重庆长江师范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王正魁踌躇满志,这与几个月前因工作未落实而情绪低落的他,判若两人。
王正魁的转变得益于政府为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的“兜底”措施。
“将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中。”市人社局负责人说,这也是今年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大亮点。
据他介绍,重庆市开展了一系列就业引导措施。针对毕业年度和登记失业的大学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了包括理财规划师、秘书、网络编辑、营销师等多种职业资格的培训及鉴定,培训合格并通过鉴定的大学生可获得相应比例的补贴,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且在6个月内成功就业的大学生可获得全额补贴。
从今年起,重庆市将连续三年把在主城区及区域性中心城市开发、购买的社区调解员、社区助残员等公益性岗位,从1000个扩大到5000个,为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过渡性就业岗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建立长效的就业帮扶机制,按照教育部规定,目前各高校按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对高校毕业生实施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此外,重庆市还建立了200余家毕业生见习基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带薪实习和假期实践活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还先后举办了大学生职场模拟招聘大赛等活动,以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技能,适应社会需求。
正是通过“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就业引导”三项工作,在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的今年,重庆市无数学子较为顺利地走上了工作岗位,继续着青春与梦想的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