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26日电(记者 廖佳)上半年,面临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中国经济仍交出了不错的答卷:GDP增速虽略有放缓,但仍处于合理区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任以来,一直把统筹稳
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作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心。在近期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他再次明确指出,面对当前形势,要坚持依靠科学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依靠改革开放解决发展中的难题,通过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
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步入转型轨道,经济增长和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必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后劲。
7.5%的增速为何不算低?
近期,李克强总理连续两次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都明确了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其“下限”是稳增长和保就业,“上限”是防范通货膨胀。
事实上,“上限”和“下限”重申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那么,7.5%的经济增速低不低?中国经济能否完成预期目标呢?
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认为,李克强总理的“合理区间论”是统筹考虑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经济转型的合理决策,“过去三十多年我国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投入、大量资源消耗和大规模政府投资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是随着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向局部短缺转变、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我国正逐步进入高成本时代,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以转型打造经济升级版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
“7.5%的经济增速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是一个很漂亮的经济数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如果继续走原来的高速发展道路,那将是一种极限增长,付出的代价必然比较大。“所以,要想走的远,现在就要慢下来。”
对此,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在保持财政和货币政策基调不变的情况下,要继续合理优化宏观政策。“如果应对得当,中国经济可能在三季度完成筑底,四季度可能有所回升,全年有望达到年度规划的增长目标。”他说。
稳增长与调结构如何把握?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6%,这个数字在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看来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好时机。他说:“从去年以来,经济增速稳定在7.5%到8%的区间,宏观环境既不那么热,又比较平稳,对于企业来说,有一定的市场压力,要求他们去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
稍微偏紧的宏观环境有利于结构调整,这也是许多学者的共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政府的态度已经表明,在未来的发展中宁可牺牲速度,也要把经济结构调整好,以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经济增长越快,就越容易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经济结构也就越容易扭曲,因此,要真正的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就必须把经济增速降下来。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政策重心要放在解决现有的发展瓶颈和培养新的增长点。“调整存量,而不是给予增量。”
当然,稳增长和调结构并非是矛盾的。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说,从国务院的层面来看,并没有把调结构和稳增长割裂开来。政策上,稳增长的措施之一是棚户区改造,这对将来城镇化和改善民生有重要意义,这就是把稳增长和调结构结合起来了。结合的方式就是把投资投到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方面,即城镇化、节能环保和发展生产型的服务业和生活型的服务业,这些都是稳增长和调结构结合的举措。
改革红利如何逐步释放?
今年以来,以“简政放权”为切入点的新一轮政府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据统计,从4月份至7月份,国务院已取消和下放了四批累计215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此外,“营改增”扩容提速、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中央政府一般性支出以及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都彰显着政府“促改革”的决心。
李克强总理多次指出,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建平表示,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理顺要素配置的方式。无论是简政放权,还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是为了让市场配置各种要素的力量更大,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他预计在下半年,政府还将在其他一些要素的形成机制上继续推进改革措施,包括土地、资源性产品及劳动力等方面。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未来中国的发展也必须依赖改革。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表示,打破央企垄断、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改革能够带来新一轮红利。
然而,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阻碍。比如,必须拒绝权力支配市场,攻克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拦。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北京市政协委员邹正方认为,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新一届政府领导人提出通过利益驱动以及政府社会推动力的叠加,实现经济转型,可以合理调整现有的利益格局,推动社会各界也参与到改革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