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橙色预警频发的重庆,市民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宅”在空调房间里。相反,他们在一如既往的生活和工作中还不忘相互交流玩转“热”日子的秘诀,并通过互联网晒出自己的快乐心情。
青年爱“晒”热 老人忙“蹭凉”
“重庆高温,千人清蒸,万人红烧;望长江内外,夏日炎炎,各大区县,基本烤焦;屋内桑拿,汗水洗澡,躺下就是铁板烧;叹工作白领,请假无果,各大院校,没有空调……”类似的帖子在重庆年轻人的微博、手机短信中流传,还有不少网帖戏称,“重庆的非洲留学生待不住了,他们纷纷表示想早点放假回去避暑。”
用幽默戏谑的语言向外界介绍重庆的酷暑天气,年轻人乐在其中。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研究生小陈告诉记者,位于顶楼的宿舍没有空调,晚上就像睡在蒸笼里。该校学生为了呼吁学校在酷暑下装空调,专门填词一首赠校长:“西大学子耐热强,千亩西大何处纳清凉?莫说心静自然凉,进寝室,桑拿房,辗转反侧梦难香。汗湿赏,床板烫!遥望缙云山,唯有泪千行。料得今年夏更长,装空调,张校长。”
记者注意到,除了“晒”各种与高温有关的微博和短信外,重庆不少年轻人还将温度计挂在室外墙上,待水银柱停止上升后,拍下图片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同样,有车一族则将仪表盘显示的温度拍下图片和朋友“攀比”谁的环境更热。
在重庆,早年修建的大量民防工程被改成了市民纳凉点,这也算是山城的又一大特色。纳凉点里有书报、电视,还有免费的茶水供应。来此纳凉的以老人小孩居多,聊天下棋,读书看报,“天然空调”的舒适程度绝对超过室内空调。
除了民房纳凉点,地铁通道也是部分市民避暑的首选之地。在重庆地铁六号线花卉园站的地下通道里,就有不少附近居住的大爷大妈来此消暑纳凉。家住附近的周福伍大爷告诉记者,每天中午吃完饭,他就会提着小板凳到这里来,一呆就是一下午。“家里又热又无聊,一点儿没意思。”周大爷说,“这儿多好,又凉快有热闹,我们好多老同志都约好下午来这儿下棋打牌。”
户外工作苦 高温赚钱忙
高温也要工作。重庆除了山多,桥也多,每一座跨江大桥上,总有桥梁巡视员24小时巡查。跨江大桥有很厚的钢板,在烈日的炙烤下,桥面温度能超过50℃,穿着制服的巡视员每走一个来回,全身都会湿透。
在烈日曝晒下的城市大道上,环卫工人们橘色的工作服格外醒目。重庆市每天有六万多名“城市美容师”顶着烈日工作,保证城市的清爽与整洁。
早年从工厂下岗的陈霞阿姨是重庆新牌坊三路一名停车收费员。她每天要在室外工作10个小时,“热是热点儿,但是工作强度不大,挣点儿小钱贴补家用总是好的。”
重庆不少高校学生还将在酷暑中打工视为对自己的挑战。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学生张樱稆每天从上午九点开始,在户外分发房地产广告,这项工作在下午5点结束,报酬为70元。他告诉记者,早晨7点多就要从学校出发,去指定的地点领取两纸袋有十多斤重的广告宣传页,沿路分发。“我不觉得有多热啊。”张樱稆说,“适应社会、锻炼自己还能有收入,很满意啊。”
白天的高温里,最高兴的要数走街串巷卖冰粉凉虾的小贩们了。冰粉凉虾是重庆人最爱吃的解暑食品之一,因此天气越热,他们的生意也越红火。梁尤珍阿姨在观音桥步行街已经卖了4年冰粉凉虾,她说,天气热的时候,一天可以卖200多块钱,“人家都想下雨凉快些,做我这个小生意就得热才有钱赚呀。”
美食成为重庆人的“高温补贴”
夜幕降临,闷在室内一天的人们开始出来活动,享受一天难得的清凉时光。大大小小的火锅店这会儿是生意最好的时候,不论是商场里的旗舰店还是街边的大排档,总是一座难求。即便再热的天,甚至是没有空调,也无法阻止重庆人对火锅的热爱,男女老幼喜欢在这锅煮沸的火锅前挥汗如雨、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盘点麻辣小面的前五十强排名、画出特色烧烤店的地图,是重庆人的独有专利。一道麻辣美食,是重庆人眼中最“安逸”的“高温补贴”,如果能够配上一瓶冰镇啤酒,疲惫一天的重庆人立刻就能“满血复活”。
爬坡上坎精神爽,汗流浃背也无妨……重庆人的热与凉、苦与乐,在盛夏的山城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对于生活、工作、学习在重庆的人们来说,温度曲线的高低变化只是个符号而已,他们生活依旧,甚至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