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时发现,进入7月以来,一些过去一直声称“与指数1毛钱关系都没有,只炒个股”的投资者开始关心起指数来。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沪指2000点,二是
创业板指1000点。
对此,接受采访的专家也指出:不要看轻沪指2000点的意义,它关系到大盘重心是否退回到“1”时代,从而根本上动摇投资者信心;它关系到市场筑底是否成功,从而提升对A股的未来希望。
作为指数,时隔两年创业板指数重新站稳1000点的意义同样重大:第一,创业板作为新经济的代表,总体上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是及格的;第二,创业板指数以1000点为基点,磕磕碰碰走过来,重新站上1000点,意味着创业板的设立是成功的。
沪指2000点:“熊关”漫道真如铁
从最近7年的历史看,大盘经历了4次针对2000点的突破,并由此形成了从2006年到2008年、再从2009年到2013年的两个牛熊周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特点一:大盘收复2000点具有转折意义。可以说,沪指2000点是一道难以逾越的“熊关”,而一旦沪指站上2000点,往往具有转折的意义。
7年前,当大盘在2006年11月20日站上2000点时,许多投资者才真正感觉到大牛市即将来临;2009年2月3日沪指重回2000点之前,经过了63个交易日的反复磨底,事实证明,只有当股指站上2000点,A股才摆脱了困境,并在随后形成一轮指数翻番的小牛市;2012年11月27日沪指再次跌破2000点,到12月5日重返2000点,滞留在“1”时代的时间只有短短6个交易日。1949点成为“建国底”,随后一路反弹形成跨年度行情,至今年2月18日创下2444点阶段高点。
7年后的今天,在相同点位下,A股市场却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估值接近谷底。目前沪深300市盈率在9倍左右,沪指市盈率回到10倍左右,深成指市盈率在13倍至15倍,尤其是银行股市盈率普遍只有5倍至6倍;二是分红回报率回升。以2012年每股收益计算,当前银行股回报率在17%,沪深300的回报率在11%,都远远超过了10年期国债收益率(3.5%至4%)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风险补偿率(回报率-国债收益率)超过了6%,跟2005年998点的时候非常相近。从这个意义上说,眼下的沪指2000点这个“基本点”更值得毫不动摇的力挺。
特点二:只有沪指站上2000点,才能使投资者摆脱熊市思维,逐步形成多头市场。如上所述,上证指数曾多次跌破2000点,但最终都成功收复。此次指数冲破2000点关口束缚的含义在于,只有反复争夺,才能最终确认。此轮冲击2000点大关,如果没有先前多次下破2000点的动作出现,则即使出现突破2000点的动作,也未必属于健康信号,主力完全有可能通过激发市场热情来试图吸引追涨盘进场,进而令指数充满隐患。这就是所谓拉抬指数出货的诱多。
事实上,从近期的走势上来观察,指数每每突破2000点,最后总会形成早盘无功而返、尾盘场资金积极进场的走势。在此背景之下,指数再度突破2000点则容易达到回避买盘,独自拉升的目的。从而改变以往的惯性思维,也就是我们提醒投资者的新动向:中国石油连阳未必诱多,沪指跌破2000点可能诱空。
创业板1000点:而今迈步从头越
创业板指数以1000点为基点,2010年6月1日正式挂牌,长期在基点下运行。今年5月15日,创业板再度迎来大涨,指数冲破1000点大关,创2011年4月以来新高。相对于主板沪指而言,创业板1000点是顶还是底,多空分歧最大。弥合这些分歧,首先是人们对政策的敏感度。而李克强总理在广西调研时传达出稳定增长和保就业的信息,大大提升了投资者的信心。
就创业板而言,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政策助力可能穿越估值的周期。让创业板迅速“翻身”的,正是不断出台的产业政策。创业板公司普遍涉及新兴产业,像文化传媒、消费电子等板块的上市公司,大都集中在创业板。而今年以来,这些行业因为景气度高,加上政策也支持,发展趋势明朗,因而普遍受到追捧,相关公司股价自然表现强劲,进而也拉动了创业板指数的上涨。
创业板真正实现了高成长高估值,低成长低估值。创业板行情走得很强,不仅仅是投机资金所为。去年四季度以来,先知先觉的基金逆势大举加仓创业板股票并重仓持有,增仓市值逾百亿元;到今年一季度末,基金重仓持有的创业板个股市值达246.32亿元,重仓持股市值较去年年末增加94.15亿元,增幅61.87%。创业板企业的高成长性要经历反复的“业绩证伪期”。
证券时报数据统计显示,创业板指数这100只成分股,2012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和净资产较之2009年,分别增长了159.29%、114.63%和229.80%,年化增长率分别为37.38%、28.99%和48.85%;同一时期,巨潮1000指数成分股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年化增长率为23.54%、18.82%和18.07%,显见创业板指数成分股的成长性远超市场平均水平。当然,对于有着355只股票的创业板而言,只有三分之一公司体现出高增长高估值,还有三分之二的公司暂时还未体现出显著成长性。
总之,用发展的眼光看创业板,会发现,创业板的变化是积极的。证券时报记者 汤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