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火热宣传场面
治理闯红灯 为何效果不大?
“行人闯红灯”罚款俩月 多数路口问题依旧 专家分析深层原因
与5月6日开始对闯红灯行人进行处罚时的声势相比,两个月之后,北京绝大多数大小路口又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常态。对“中国式过马路”,真的是招数用尽?还是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润物细无声”的长期教化,期待其慢慢地改变?
现状
没人管路口遵章率低于四成
“本来也不是以罚为主,5月6号以后我们也主要还是劝阻和教育。”广安门交通大队副大队长孟昆玉对记者说。半个月前,眼见乱闯红灯现象逐渐回潮,孟昆玉和民警们做了四面旗子,立在了长椿街路口。
1.5米高、40厘米宽的天蓝色旗子相当醒目。大面积的蓝天白云之下是一条人行横道,左上角绘着红绿灯。“为了您的安全,请遵守信号灯”的提示语让过往的人不由得停住脚步。
孟昆玉说:“半个月内确实有效果,可能是因为现在还比较新鲜,走过来的人都会注意看。只要第一个人能停下,从众心理就会起作用。”别的不说,至少在雾霾和烈日当中,负责喊话的协管员和来回奔波的执勤交警的工作量小了不少。如果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持续有效,广安门大队准备将类似的做法推广到辖区的其他主要路口。
这种做法并非独家。在5月份的一个宣传日,海淀交通支队曾发动辖区内的大学生,手持卡通标语牌站在路口,每逢红灯举起“红灯了,歇一下”的牌子,无声地劝阻闯红灯行人。支队民警说,凡有学生们参与的执勤,总是能起到特别好的效果。
但是在非高峰期,或者没人值守的路口,记者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昨天上午11时,朝阳公园桥下,长达2分30秒的红灯拦下的人不到一半。每个红绿灯周期内,能够在停止线附近等候绿灯的大约有10多个人。但在等候一分多钟之后,人们开始一点一点向前蹭。更多的骑车人则且行且止,挤在各个方向驶来的车流之间,见缝插针穿行而去。记者约略统计,算上半守法的,这里的遵章率接近四成。
难题
绿灯时通行行人也有风险
记者统计了东三环、东四环、广渠路等主要道路上的部分大型路口。这些安装多相位红绿灯的复杂路口,红灯时间均为2分半到2分50秒,几乎都超出了行人能够正常等候的极限时间。但记者测算后发现,如果要缩短某一方向的红灯等候时间,只能缩短其他方向的绿灯时间,可如果真的这么干,不仅行人过街时间更紧张,对排队的机动车更是灾难。有一线交警说,这只能怪当初把路修得太宽,可事已如此,总不能全拆了吧?
今年起开始实行的“史上最严交规”中规定,机动车在人行横道上不避让行人的一次记3分。但此项规定并未引起公众注意。
呼家楼交通大队副大队长郭晓强说,无论路口有没有右转信号灯,只要人行横道上的信号灯是绿色的,行人就有路权,机动车即使是在本方向绿灯状态下右转,也必须避让。“但是现在愿意主动避让行人的车确实太少了,我们很多时候也不得不自己站到右转车道前边,用身体强行挡下车,给行人一个通行的时间。”
但现实中还有另一个情况。在望京的一个主要路口,记者驾车右转时停车避让骑车人,却被后车疯狂鸣笛催促。有司机表示,因为“行人永远川流不息,要是每次都避让,车子就别开了”。
然而,正因路口右转车与行人存在冲突,增加了行人绿灯时过马路的风险。对行人来说,闯红灯和等绿灯相比,二者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风险差别。
分析
闯红灯折射
对规矩的漠视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专家吴坎坎并不认为交通设施的问题是“中国式过马路”的决定性因素。“每个人遇到问题都会‘归因’,而且常常归因于外部。我们称作‘外归因’。这是心理上一种对自己的保护。但是,如果遇到问题,总是都归结于外在的、别人的、设施上的问题,慢慢就会出现群体性的心态问题。”
吴坎坎说,现在几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压力都很大,焦虑是一种很普遍的情绪。体现在道路上,就是争抢、不愿意等待和谦让。焦虑情绪相互感染,再加上从众心态,很容易对交通行为构成直接的影响。
“但是说到底,行人闯红灯仅仅只是国人生活中一个表面化的问题。它反映出的是对于‘规矩’的漠视。抬头看看周围,不守规矩的事情到处都是,乱停车、私搭乱建、扰民,甚至一些深度影响每个国人生活的经济问题、法律问题……如果不解决造成‘不守规矩’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只是去单独地治理一个过马路,短期内在部分区域也许会有些效果,长期就难说了。”吴坎坎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从深层次寻找一个治理的突破口,难度很大。“很多人出趟国,回来就能规矩几天,这就是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宣传和教育,应该尽量让人体会到,守规矩会给大家生活带来便利,这样才会有继续守规矩的动力。”
记者理解,专家的意思是,各行各业的人:道路设计、交通管理、出行人员,都应守好本分,并让不守责的人付出代价。(记者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