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全体会议在重庆市召开。
中国、捷克、匈牙利、拉脱维亚、罗马尼亚等15国先后在会上就“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导向”主题发言。与会者纷纷认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各国面临共同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培养与就业环境相适应的人才、推动各国间建立高校学历互认机制、鼓励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等课题成为发言热点。
高校教育必须与劳动力市场相匹配
“幻灯片播放式的灌输教育已经不适用了,高校毕业生不应是仅仅会使用洗衣机和能够给快餐店打工的人。”黑山驻华大使布兰科·佩洛维奇在发言中表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质量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决定性的作用。
佩洛维奇认为,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行为习惯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同时,高等教育的内容应与劳动力市场相匹配,但过于关注技能的培养,也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消极影响。
对此,捷克教育、青年与体育部第一副部长纳温池表示认同。他说,仅仅在学校才能学习知识的时代已经结束。在捷克,学校更多是为同龄人提供见面的地方,学生们学习的主阵地,正逐渐转移到社交媒体和网络中。
“我们必须看到,未来会产生一些如今根本不存在的职业,而当下的成年人所从事的工作,往往也与过去所学的专业不搭边。”纳温池强调,这一变化将呈不断加快的趋势,如果不主动应对,必将面临严重危机。
“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欧洲数百万个低技能岗位将消失。”纳温池说,捷克当前已经采取积极措施应对这一挑战,未来的捷克高校将更开放、更具责任感。
面临经费短缺高等教育或逐渐市场化
发言中,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提到了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
匈牙利高等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瓦莎坦言,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2013年,匈牙利高等教育投入资金比上年度缩减了5%以上。过去20年间,高等教育投入在匈牙利GDP中所占比重一直在1%上下浮动,没有增长。
缩减高等教育预算,导致匈牙利大学学生人数减少。2011年,匈牙利大学生人数为5.345万人,到2014年,这一数字可能下降到3万人左右。
如何应对?瓦莎提出,高校应与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并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及时、准确地告知入学者哪些行业就业率更高,积极协调教学专业与行业市场间的关系。
就匈牙利国情而言,高校专业设置可向汽车、信息技术和健康保健等领域倾斜。“政府投资教育,应该计算投入与回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学生、高校、国家的投资都能获得收益。”瓦莎强调。
尽早完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学历互认机制
近年来,赴波兰留学的亚洲学生数量呈增长趋势。波兰奥波莱工业大学校长马内克认为,这与波兰医学学历受美国认可不无关系。
马内克表示,波兰鼓励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部门间流动、校际间流动和国际间流动,这对高校为公共机构培养高水平人才有很大助推作用。
对此,多位与会者表示认同。
匈牙利高等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瓦莎说,匈牙利政府非常重视学生的外语水平培养,并出资3000万欧元建立“校园计划”,促进师生和研究人员的国际流动。
克罗地亚驻华大使安特·希莫尼奇认为,各国完善的学历互认机制也是推动师生和研究人员在国际间流动的内在动力。希莫尼奇希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能尽早完善这一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