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哪里都是山。
6月15日,火辣辣的太阳烘烤着城口县沿河乡柏坡村,烤着上山那条崎岖的山路。康吉成的家就在山上一个叫周家坪的地方,这里海拔1000多米。从乡场镇出发,要先经过一条5公里长的机耕道,再过一条在绝壁上凿出的长3.4公里的骡马道,然后手脚并用在陡峭的山路爬上一个小时,才能到达。
“1998年,康良忠背魔芋下山卖,走到这儿摔下悬崖死了……这儿叫飙水洞,摔死过两个人……”走在宽不过1.5米的螺马道上,带路的柏坡村支书吴成宪沿途向记者介绍路修好之前的惊险故事。
在今年4月骡马道修好之前,这上山的路很多地方都是在绝壁上打出的几个供脚踩的小坑。在这条路上摔死的人,仅村民们记得的,就有8个。因此,路竣工那天,山民们是放着鞭炮庆祝——虽然只是一条连摩托也无法通行的骡马道。
因为穷,老康娶了个智障媳妇,可小儿子竟也跟着“傻”了
攀爬近4个小时的山路后,记者来到了56岁的康吉成的家,他正在院坝扫地,智障的妻子和小儿子站在一旁望着他憨笑。坪上原有5家人,这些年搬下山2户,山上显得异常冷清。
老康5岁时,爸爸便过世了,是母亲将他拉扯大。因为穷,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他好不容易才娶了山上的一个智障姑娘周良会,生了两个儿子。没想到小儿子竟也遗传了母亲的智障,见到人只知道“呵呵呵”的傻笑。“下点傻力还行,啥都不懂,他娘俩穿衣服都要人伺候。”老康说。
老康的母亲十多年前去世:“拉了吐了近一个月,不晓得是啥子病,没医生愿意上山来,只吃了点草草药,就走了。”他至今记得母亲临终前交代自己的两件事——一是要好好带大孩子;二是要下山。
卖一头猪,要花钱另请3个人,背5个小时才能到场镇
老康的家用石块砌成,到处是缝隙,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小小的窗户上挂着破烂的塑料薄膜,在山风吹拂下瑟瑟作响。十多年前修这房子欠下的4万多元外债,老康现在也没还清。堂屋正中地上,是做饭用的火塘。在昏暗的灯光下,隐约能看见上方挂着的一块块被熏得黢黑的腊肉。
老康一年要喂4头猪,卖两头,自己吃两头。说起卖猪,他一肚子火——猪要杀了分割成块才能运下山,一头猪得另请3个人背到场镇去卖,要走5个小时,还得附送所有内脏。请一个人背下山要70元,加上喂猪的粮食成本,这个账,老康不敢算。更让他火大的是,前不久,4头猪死了两头:“明年还得卖一头,自己只能少吃肉,多啃洋芋坨坨。”
山上没水田,买米要花钱,因此,洋芋,就是所有像老康这样的山里人的主食。老康家的偏房里,堆满了洋芋,光是这洋芋的吃法,山里人就研究出了20多种:“以前山上种魔芋还有点收成,可年年种,病虫害越来越多,不敢种了,还是洋芋实在。”
因没钱,老康让大儿子辍学了,从此,父子间的隔阂成了他永远的痛
老康屋里的床上,胡乱堆着破旧的衣服,要穿时就在其中拣一件,唯独有件崭新的中山服,干干净净挂在床边。
“那是我大儿子买给我的。”说到这里,老康眼睛有些红。
现年30多岁的大儿子是老康心中永远的痛。因为穷,大儿子上小学2年级时,成绩挺好,可老康实在拿不出每学期20多元的学费和书本费,不得不将哭着喊着要上学的儿子拖出了校门,回家务农。从此,儿子对老康充满了怨恨,父子关系也很僵。
“他在陕西打工,不知道做什么,也不往家里拿钱——他自己工资也少,还要养家。是我对不住他。”老康不知道儿子电话,也记不清多久没见过面。只记得几年前,儿子给他买了这件中山服,可他从没舍得穿过,想儿子时,他就看看。他心中的内疚与苦闷无法对老婆和小儿子倾诉,难过时只能独自端碗酒,坐到屋檐下,眼巴巴地望着那条上山的道路,期望能突然见到儿子归家的身影。
因为家里有两个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人,老康没法出去打工,这辈子连城口县城都没去过。只是农闲时,他经常会下山找点下力的活干:“太远了,路上来回就要近10个小时,一天挣不了啥子钱。”
层层叠叠的大巴山阻碍了柏坡村山民的发展,几十年来,在这大山深处,老康和其他山民一样,就这样卑微而顽强地生存着。
修路、搬家、发展产业……为了下山,山民们想了很多办法
“1996年时,柏坡村山上还住着800多人。”村支书吴宪成说,那时,为了走出大山,全村人自发干了件战天斗地的胆大事——他们要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通向山下的公路!
山民们踊跃地集资投劳,连老婆婆们都扛着锄头、铁锹出发了,可这条路修了不到600米,就修不下去了。“大部分路段要在绝壁上凿出来,乡亲们之前想得太简单了。没有后续资金,没有炸药,只得停工,期间还摔死了个村民。”吴成宪说。
直到现在,当时山民们集资购买用于修路的钻机,还摆放在骡马道旁,上面已锈迹斑斑。
路修不成,大家只得另想办法——往山下搬。
不久,沿河乡开始实施柏坡村民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自主搬迁了一部分,统一安置了一部分,现在山上还有400多人。”沿河乡副乡长周家福说,政府计划在五年内将山上所有人搬迁下山,因此,这次修路只修了骡马道,没计划通汽车。“就是这3.4公里的骡马道,前后都投入了150万元,但没让群众投一分钱,一份劳。”
“我们也想搬,可没钱买房子,再说,山下缺地。这山上虽穷,但只要自己勤快,地,有的是。”老康下不了山,只能在山上另想办法。去年,他见在修骡马道,就赊账买了十几只小羊羔上山。老康说,他今后还打算多喂点猪:“路修好了,我背下山卖也方便。”
其他柏坡村人的想法和老康一样。据统计,开始修这条骡马道后,山上竹笋、山羊、黄牛、生猪等原有产业的规模增加了至少1/3,竹笋达到600亩,山羊600多只,黄牛300多头。“见效后,人均至少增收300元,我们还准备继续发展魔芋产业,先进行改良,减少病虫害。”周家福说。
攒够了钱,就能搬下山了,照样可在山上发展副业,日子就会慢慢好起来。也许,老康这帮柏坡村山民们的梦,不久就会实现……
相关新闻
城口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户户均纯收入3万元
日前,记者从城口县扶贫开发办获悉,该县自2006年有组织地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以来,共计完成搬迁25548人,搬迁后户均纯收入增至3万元,但仍有近7万人在等待搬迁。
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自然环境恶劣,县城海拔就有780米,贫困人口多,需要搬迁人口比例是全市所有区县中最高的。而城口高山生态扶贫面临的困境也是突出的,首先是耕地问题,城口耕地缺乏,且坡耕地面积在全县耕地面积中的比例高达97%以上,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耕地缺口高达5000亩;其次是资金短缺;三是下山后如何安稳致富。
为在严峻的现实中找到一条有效途径,该县创造性地制定了“人口下山,产业上山,游客进山”的搬迁思路。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农户自筹、社会融资等多方面筹集资金,目前全县推进了60个搬迁集中区。在山上发展山地鸡、干果、中蜂、腊肉等产业来解决移民搬迁的后续发展问题,同时大力发展旅游扶贫产业,吸引游客进山。从2011年起,该县旅游综合收入已近2亿元,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后能安稳脱贫致富提供了保障。加上外出务工收入,该县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户户均纯收入已由之前的不足1万元,增至去年的3万元。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城口县总计已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9481户37921人,完成搬迁6388户25548人。但仍有近7万人,在等待下山,且一半以上是贫困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