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大学沙坪坝校区不远处,有一座精美的晚清巴渝居民建筑,他的主人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1939年初,冯玉祥买下这座院子,与夫人李德全及其子女在这里生活了七年。
七年里,在小青瓦下,黄木板内,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走进晋升为“国保”的冯玉祥旧居,在这座古朴的庭院中寻找生活中的冯玉祥。
购买宅院,冯玉祥起名“抗倭庐”
在沙坪坝区陈家桥白鹤村七社,深黄色木板搭建的墙壁,小青瓦铺制而成的屋顶以及上下两重堂的庭院组成了一座典型的渝东民居建筑。1938年,冯玉祥随国民政府前往重庆,次年初,冯玉祥从当地乡绅张海南手中购买了这座宅院,起名“抗倭庐”。
不过,这一卖一买之间,还有段有趣的购房故事。
冯玉祥旧居导游魏明告诉记者,冯玉祥住进大宅没多久,有一天,看见一位90多岁的老妇,默默伫立在“抗倭庐”门前,恋恋不舍地抚摸着宅门。冯玉祥问老人是怎么回事,老人流着泪说:“当初卖这处宅院的时候,我一点也不知道,儿子瞒着我就把房子卖了,使我无处安居,流落他处,今再回头一望,怎能不感伤呢?”
冯玉祥一听也动容了,安慰老人:“请您不要悲伤了,此宅我甘心地赠给您,请您搬到这里来住吧!至于我所住的,按月付租价。”冯玉祥还当着老人的面烧毁了房契。
就这样,冯玉祥一家和老人在一起居住了不短的时间。
治理地方,大将军担任小保长
“当时,转移到重庆的国民政府大官许多都住在白鹤村附近,所以,这个地方虽然不大,却很难管理。”魏明介绍,为了管理好地方,冯玉祥毛遂自荐当上了保长。
一天,某部一连进驻该地,连长来找保长办官差,借用民房和桌椅用具,连长因为不满这些用具而发起火来。
这时,一个身穿蓝粗布裤褂,头上缠一块白布的农民模样的人走了过来,鞠躬后道:“大人,辛苦了!这个地方住了许多当官的,差事实在不好办,临时驻防,将就一点就是了。”
连长一听,大怒道:“要你来教训我!你这个保长架子可不小!”
农民回答:“不敢,我从前也当过兵,从来不愿打扰老百姓。”
连长问:“当兵时,你干过什么?”
“排长、连长也干过,营长、团长也干过。”
连长起立,略显客气地说:“你还干过什么?”
农民微笑说:“师长、军长也干过,还干过几天总司令。”
连长细看这个农民,突然如梦初醒:“你是冯副委员长?部下该死,请副委员长处分!”
“冯玉祥担任保长时,工作格外认真,时常带着卫兵寻山。社会治安有了极大的改观。”魏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