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市政府第10次常务会审议并通过《重庆市环保“五大行动”实施方案(2013~2017年)》。
这标志着,我市“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五大行动”的全面启动实施。
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预计投资588亿元的“五大行动”,将实施6000余项工程项目和工作措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推动美丽山水城市建设。
蓝天行动
天朗气清是风景
3000多年悠久的历史,赋予了重庆深厚的文化底蕴,山水环绕的重庆,区位条件优越。
中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横贯中国大陆东西和纵穿南北的几条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干线在此交汇,3000吨级船队可由长江溯江至重庆港,渝新欧铁路可直达欧洲……
然而,重庆也有着先天不足和缺陷:地处四川盆地,加上青藏高原的屏掩,常年静风率极高,大气污染物扩散缓慢。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曾经常年笼罩在烟雾之中,一度背负着“雾都”的别称。
扬尘、粉尘、烟尘,二氧化硫、汽车尾气、油烟扰民……灰蒙蒙的天空、街道,路旁的护栏和树叶布满尘土,整个城市都是灰色的。空气污染也使重庆的鼻炎和咽炎发病率极高,“雾都”这个别称更是重庆市民心中难以抹去的阴影,也时常揪痛着城市管理者的心。
为此,重庆先后实施了“清洁能源工程”、“五管齐下净空工程”等一系列改善空气质量的环保工程,污染逐步削减,空气质量逐渐有了改善。2005年,重庆又启动了“蓝天行动”,并随着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的开展,展开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综合措施,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到2012年,重庆主城区已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0天。
在新一轮的“蓝天行动”中,重庆将主要控制燃煤及工业废气污染,控制城市扬尘污染,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餐饮油烟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增强监管能力。
工作重点在于搬迁或关闭火电、化工等污染企业37家,分步关闭砖瓦窑86家,分批关停水泥企业20家,共计566蒸吨的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建设无煤区70平方公里,治理废气污染企业152家;整治预拌混凝土搅拌站50家,治理工地扬尘3000余处;严格执行车用油品国家标准,实行黄标车限行并鼓励淘汰黄标车2.66万辆;治理餐饮油烟企业1500家,开展1300余座储油库和加油站油气污染治理,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50个;提高环保排放标准,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开展大气污染预警预控和联防联控等工作。
到2017年,主城区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16%,PM10(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1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40天以上。其他区县城区PM2.5、PM10浓度逐年下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浓度稳定达到国家标准,优良天数逐年增加。
碧水行动
一江绿水向东流
“《禹贡》梁州之域,古之巴国也。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然则巴国因水为名”。这是唐朝李吉甫在其所著的《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剑南道》中对“渝州”,即今重庆的描写。
重庆,自古就是一座山水之城。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千百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在8万多平方千米的巴渝大地上徜徉流淌,滋养着巴渝儿女。巴渝儿女们,蒙受着这些水流的哺育,沐浴着甘露,在这片被大江润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重庆因水而兴,但是曾几何时,重庆却因水而困。污水集中处理率低、上游新鲜水源少,雨污管网滞后、生活污水直排、地表径流污染、养殖污染严重、未达标工业污染源影响大等“病症”损害了重庆的大小“水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已经难以使重庆的水环境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为推进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重庆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采取城市管网改造、管网与排水户内外同步雨污分流、污水全面截流、新增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置场、实施中水回用等工程性措施,对污水收集、输送、处理、回用进行大刀阔斧的彻底改造,综合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
在次级河流治理上,重庆摸索出了一套完善的治理体系:在河流的源头处,建设生态化的水源湿地林区;所有城市污水实现截流;利用自然河道,开凿水湾,增大水面,创造原始泊岸景观;广种植被,引入动物、水生植物,形成一个完整的能够自我新陈代谢、生物种类多、景观独特的森林生态群落,成为城市新的“绿肺”。
通过一系列水环境改善项目的实施,主城区基本实现建成区和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全覆盖。加强养殖污染治理,2010年以来,主城区共取缔和搬迁各类养殖场(户)1708家,所有养殖废水全部还田或达标排放。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全市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连续6年达标率100%,无一例污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事件发生。
如今,“碧水行动”将在巩固原有治理效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治理城乡饮用水水源地水污染,治理工业企业废水污染,治理次级河流及湖库水污染,治理建制镇污水垃圾污染,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
将把对9条次级河流水环境整治、主城区56座湖泊和水库污染整治作为“碧水”行动的重点,加快建设11个长江清漂工程,治理工业水污染企业150家,新建或改造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68座、城市管网和污泥处置项目45个、镇级污水处理和垃圾收运设施1225座;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81个、环境风险防范工程9个。
确保到2017年,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水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要求,主要次级河流水质达标率达到95%、其余河流和湖库(主城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城区、建制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0%、75%,城区、建制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8%、85%。
宁静行动
安静祥和好生活
今日之重庆,高楼林立,一座座工地开拓着这个城市的未来,在吊脚楼的古韵中融入了现代化的气息。今日之重庆,交通发达、道路通畅,作为主干道的补充,一条条中小街道也舒展开自己的脉络,连接、输送、传递着城市的人流、物流、文化流、信息流。
只是,工地带来了机器的轰鸣,道路产生了通行的噪声,还有汽车的喇叭声;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在朝向多样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活噪声……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了,梦乡不再安宁……这是城市蜕变过程中的阵痛,但置之不理却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为给市民带来安静的生产生活环境,重庆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宁静行动”,促进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特别是随着城市用地的规划调整,部分工业用地调整为居民用地,于是在工业企业周围形成新的噪声投诉热点。为此,重庆建立噪声污染企业退出机制,推动噪声污染企业环保搬迁。据介绍,重庆制定了税收、土地、迁建、环保、电力、职工安置等8大优惠政策,按照“退二进三”、“退城入园”和“搬大搬强”、消除污染的原则,推动了主城区噪声污染企业环保搬迁。同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规定或经治理达不到环保要求的30家水泥生产企业64条生产线实施了关停。目前,主城各区基本上不存在噪声污染严重的大型工业企业。
重庆各部门组织联合执法,加大了对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商业经营、复合型社区等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整治力度,取缔无证照经营的娱乐场所,并严格查处凌晨2点后超时营业违规行为。
在此基础上,新一轮“宁静行动”将主要致力于减少社会生活噪声,减缓交通噪声,减少建筑施工噪声,减少工业噪声,开展噪声污染源头预防。
力争创建安静居住小区150个,完成路面降噪改造25万平方米,建设道路声屏障10公里,建设道路绿化带75万平方米,治理和搬迁噪声扰民企业180家,淘汰更新老旧公交车3594辆等。
到2017年,全市城市声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完善,噪声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强,交通、建筑施工、社会生活和工业噪声得到有效控制,群众反映突出的噪声扰民问题得到缓解,公众满意度提升,城市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绿地行动
城市隐于葱郁中
黄葛树、小叶榕、银杏、金桂……宁静的蓝天,流动的白云,写实的雕塑,动感的路灯,沸腾的火锅,无处不在的公园绿地……
在这座城市里,曾经的“脏、乱、差”一去不复返,很多“老重庆”都不敢相信,自己生活的地方竟会变得这样美丽。
2009年,当位于渝北区五黄路、兴盛路、新溉路及五童路之间的一块荒地被推土机的轰鸣声打破宁静时,谁也不会想到,这儿不是在新建住宅区,一座镶嵌在重庆主城北部的绿色宝石——占地800亩的龙头寺公园将从无到有,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如今,在重庆这座大城市里,一座座公园在市民身边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被绿树繁花点缀。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就是公园。
截至2012年底,重庆建成龙头寺森林公园、重庆园博园、鸿恩寺等257个森林工程项目,新增绿化面积906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增速全国第一,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1.5%。
今天的重庆,大街小巷绿意盎然,城市已经掩映在一片葱郁中。
到处是公园,主干道也是绿树繁花成行,那么立交桥下又是什么样子呢?在很多城市,这些地方是城市管理的死角。但在重庆这样一座到处是立交桥的城市里,人们闲暇时还喜欢到立交桥下休闲。因为立交桥下是成片的绿地、成荫的绿树,是各式城市雕塑共同组成的小型公园。
重庆人永不满足!现在,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绿之蓝图将再次铺展开来。
通过“绿地行动”,在2017年之前,重庆生态质量要名列全国前茅,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协同共进,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不断优化提升,生物多样性将得到有效保护,退化生态系统普遍得到修复,城市生态更加宜居。
而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重庆将积极实施生态红线划定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工程、城乡土壤修复工程、城乡绿化工程。
重点整治城市污染土壤1万亩、修复耕地土壤1.5万亩;新增城市绿地5000万平方米,新造生态林400万亩,封山育林1500万亩;建设库区湿地9平方公里,实施9条河流水域生态保护,治理水土流失7000平方公里;开展各类生态创建120个项目等。从而实现农村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三峡库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公众参与水平全面提高,以生态质量监测评估为核心的生态监管体系基本建成,生态功能分区管理体制机制运转良好,为建成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奠定良好基础。
田园行动
美丽乡村是花园
在今天的重庆版图上,8万多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既有容纳近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也散居着1000多万人口的大农村。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和大农村相结合。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破解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更要注重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避免农村成为城市发展的“垃圾场”。
“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之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村环保工作量大面广,琐碎复杂,农村环保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呢?
近年来,我市在28个区县620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重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垃圾收运、饮用水净化与保护、畜禽养殖和次级河流污染综合整治等工程项目,使农村环境大为改观。
南川区大观镇,潘大爷坐在院坝上,笑容满面,院坝前方,一汪鱼池荡漾碧波,太阳能路灯矗立路旁。远处,绵延青山,林木蓊蔚。近处,一排排巴渝新居整齐亮丽,旁边的花园柳树成荫。
其实,不仅仅是在大观,在九龙坡区金凤镇、北碚区静观镇、巴南区界石镇等地,经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后,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在安享宜居环境的同时,绽放出了幸福的笑容。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环保试点地区和首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市之一,我市把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在28个区县620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环境问题。
而即将实施的“田园行动”,要通过“三项整治”,即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环境。
计划实施2000个行政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20万户农户用上沼气池,50万户实现卫生改厕,在250个村庄实施清洁工程。实施121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25个大中型养殖场沼气示范等工程。建立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垃圾收集、中转、运输、处理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到2017年,农村污染防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建立农村环境监管体系,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